1.羽毛球风波
今天是外出陪孩子的第二天,拿了好多的玩具:跳绳儿、羽毛球具、排球、玩具球。一到场地,孩子就要求打羽毛球。因为略微有风,再加上我球技甚烂,孩子接不到球,所以就甩脸子,甩球拍,最后干脆坐到地上不动了。
整个过程我虽然没有发火儿上情绪,但是也能想象出来我的表情和语言是没有感情和温度的,一直再坚持一句话“打球妈妈就陪你打,妈妈就这水平,不是刁难你。”没有关注到孩子接不到球的挫败感。这和冷暴力有什么区别?
游戏只是一种媒介,我们通过游戏要传递给孩子善意、温情、关注、疼爱。可是我这儿当时就是一个僵持。这时我的行为就是巨婴行为。孩子还小,我是一个成人,应该为这一现象负责。
漫漫假期还未正式开始。平时上班儿太忙,没有时间和精力。现在我想陪孩子,我想高效陪孩子,我想我们双方都愉悦,怎样才能避免以后不出现这样的状况?或者出现这样的状况,我怎样处理才能不伤害到孩子?
首先说规则,输赢乃兵家常事,只要我们玩儿的高兴就行。
其次如有意外,先看到孩子的情绪,肢体动作拥抱爱抚,语言接纳共情,然后再处理事情。
陪伴的最低要求是传递爱的感觉,增进亲子关系,最高要求是互动模式的影响,增强孩子人际沟通的能力。
教育之前深思,教育之后反思,让每一个教育行为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提高教育的精准度。
重视每一次亲子互动,教育所有的秘密都藏在这些平淡无奇的互动中。加油,我是最棒的!
2.小事不小
“妈妈,我想吃巧克力。”一下晚自习就嘟囔。
“妈妈,我知道哪里有卖的。”一出校门儿就规划方向。
“上周我们不是说好的,这周什么也不要了,什么也不买了。”我不得不搬出定海神针。
“坏妈妈,再也不喜欢你了!”伴随着小手捶打的动作,虽是小手,却很生疼。
就这样别别扭扭,一直到单元楼下。
“怎么啦?”老公发现孩子神情不对。
我道出原委。姑娘干脆趴在车座上撒泼不下。
老公很是配合地把孩子抱起来,悄悄说:“咱不要妈妈了?同时快步往电梯走。
我趁机佯装紧张地说:“等等我,别丢下我。”
就这样,前边慌慌张张地跑,后边火急火燎地追。进到电梯,孩子的脸上有了笑容。
……
伴随着米小圈的故事声,孩子上床要睡觉了。我搂住她说:“一周时间太长了,下次想要什么东西了,你可以说‘下周我就买一次东西’”。孩子点点头。
这就是生活,在一次次的重复中习惯养成了,边界建立了,规则不虚无了!
3.兴趣是培养出来的
接了孩子,孩子的第一句话是:“妈妈,我今天不想去书法班了。”
“不喜欢书法啦?”
“不是,我就是今天不想去。”
“妈妈还得去上班,没有人在家陪你呀。”
“你把我接到你学校,我可以在学校写作业呀。”
“路上人太多了,一会儿到人少的地方,我们停下来再说。”
……
“你们班薛子戈,老师表扬她了,写的字儿可漂亮了。”
“你怎么知道的?”
“每天作业写得好的老师都拍照发到家长群。”
“今天挺热的,从书法班回来,妈妈给你买西瓜吃。”
“还有汉堡!”孩子嘴角上扬,眼睛里散发出光芒。”
“好的。”
“妈妈,我想吃寿司。”
“寿司是什么呀?”我明知故问。
“就是外边是海苔卷的小卷。”
“我还不知道哪里有卖的。下课了,我们找一下啊。”
……
从书法班回家。
“妈妈,老师表扬我了!我整节课都很认真,累死我的手了。”孩子幸福地甩着手说。
“要不语文老师每次都表扬你呢?练习书法就是好!你想先吃什么呢?”
“妈妈,今天我们光买汉堡吃吧,都买的话要花你好多钱,以后了再吃寿司和西瓜。”
反思:
1.孩子的兴趣是培养出来的,最初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美好感觉,而不是把字儿写好。
2.家校沟通,共同助力美好感觉。
3.今天(以后)写完作业了,按摩揉搓孩子的小手,语言、表情、肢体动作,强化美好感觉。
4.当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她是父母无法想象(意想不到)的好,所以父母要看到孩子的需求。
5.父母要善待孩子,理解孩子。
4.爱出者爱必返
李晓涵,上届初三的学生,拿着珍珠奶茶跑到兴仁校区来看我。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
孩子们在认真地做题。我在仔细地巡视。走到教室的前排,突然来了几个喷嚏。转身的一刹那,看见杨佳硕用手通知前桌同桌关窗户。(估计是以为我着凉感冒了)。他们站起身,问也不问,直接关窗。更可爱的是第二个窗边的同学,也起身关窗。仿佛是中了魔咒一般,第三个窗边的同学也起身关窗。这中间没有一丝的言语交流。有的只是默契。
我被深深的感动了:好可爱的孩子们啊!有人说,青春期的孩子少不更事。我想说的是:“你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5.晚自习小插曲
下课铃响,走到曹鑫瑜身旁时,“老师,谢谢你帮我处理书的事情。”她突然拿出两颗糖果给我。我幸福地接过,课前的一幕又呈现在眼前。
曹鑫瑜拿着书找到我:“老师,于建博把我的书弄坏了!”资料书的第一页儿,斜斜的一杠,一分为二,赫然映入我的眼帘。
“怎么会这样?”我好奇地问。
“我给××书,于建博拿住了,就坏了。”语气中不无委屈。
“你的诉求是什么?”我静静地问。
“你看,让他赔我一本儿书也不合适。”我不做声。
“要不,让他给粘一下吧。”
“好的,这个我可以做到。”我微微一笑,“你让于建博来找我。”
于建博喘着气跑到我的身边,明显能觉察到他身体的颤抖(经常光顾老师办公室)。
“你看这本书,这一页儿坏了。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说怎么办?”我把书给他看。“我把书粘一下吧。”他利索地说。
“粘整齐啊,粘完让我瞧一下。”我嘱咐道。
……
“你给曹鑫瑜,还是我给?”我询问。
“我给吧。”
“那,要不再加上一句什么话?”我试探道
“对不起,把你的书弄坏了!”他看着我,笑着说。
我给他伸出一个大拇指。
认知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动。在这个繁忙的当下,能静下心来处理孩子们的事情也需要能力。没有那么多的不应该,发生了就让它发生吧,我们把善后工作处理好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