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介于小暑与处暑之间,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是一年中最潮湿、闷热的时间段,也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期。此时注意养生保健,对于健康有很大益处。人们常说“好身体是吃出来的”,在三伏天大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通过适当的饮食调理,吃出健康来。
怕冷的人宜补阳
阳虚者由于体内阳气不足,常表现为平素畏冷、手足不温、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此类人群耐夏不耐冬,感邪易从寒化,容易出现关节疼痛、咳喘、腹泻、水肿等病症。
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阳虚者最适合在三伏天温补阳气、调理身体,平时可适当多喝姜枣茶、姜汁蜂蜜水、当归生姜羊肉汤等。我们常说,冬吃萝卜夏吃姜。生姜味辛,性微温,归脾、胃、肺经,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的作用。夏季人体“阳盛于外而虚于内”,容易出现食欲下降、胸闷腹胀、头重身困等症状。因此,不只是阳虚者,一般人群也可适当多吃一些姜,但要注意,阴虚者及内热较盛者是不适合吃姜的。
在夏季阳气最旺盛之际,治疗某些虚寒性疾病,可以阳克寒,达到标本兼治、预防保健的目的。在三伏天,除了饮食调理,大家还可以通过三伏贴、三伏灸等中医疗法,辅助治疗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痛经等由寒邪、瘀血阻滞引起的疾病,以及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慢性虚寒性疾病。
湿气重的人宜健脾
湿邪内盛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湿气重的人,常表现为疲乏、头身困重、皮肤油腻、口黏口臭或口苦、四肢浮肿、大便黏腻不成形、舌苔厚腻等。中医认为,湿邪分为内湿和外湿。其中,内湿是由各种原因导致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外湿则是因所处的环境湿度太大而产生。外湿可引动内湿而发病。三伏天气候潮湿,可使湿邪内盛者症状加重,此类人群要注意祛湿。
脾具有运化水湿的功能。因此,祛湿的关键是健脾。湿气重的人平时可以选择赤小豆、薏米、茯苓、鸭肉等健脾祛湿的食材,适当多喝赤小豆薏米水、茯苓陈皮茶、冬瓜老鸭汤、玉米须水等。
气血虚的人宜进补
天气炎热,易使火热内生,所谓“壮火食气”,火太旺的时候,阳气会消耗得很快。另外,三伏天人体出汗量大,出汗过多会伤津耗气。中医认为,“津血同源”。因此,气血本就不足的人在三伏天气血虚弱的症状会加重,表现为四肢倦怠、少气懒言、精神萎靡、头晕目眩、心悸怔忡、面色苍白等。
气血虚的人可以选择黄芪粥、当归煮鸡蛋、当归党参鸡汤等进行日常饮食调护。黄芪为“补气之圣品”,其味甘,性温,归肺、脾经,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作用。当归为“血中之圣药”,其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作用。需要提醒的是,与当归头、当归尾相比,当归身的补血效果最好,在使用时大家可以搭配羊肉、生姜、鸡蛋等温补食材,以增强进补效果。另外,孕妇、阴虚火旺者、感冒患者及经期女性不建议服用当归。
爱上火的人宜清心火
夏季在五行中属火,与心相应。此时人们易出现心烦气躁、口舌生疮、小便黄等上火症状。
爱上火的人在三伏天可以服用莲子心茶、绿豆汤来清泻心火。莲子心味苦,性寒,归心、肾经,具有清心安神、交通心肾、涩精止血的作用,适当服用有助于缓解烦躁情绪,提高夜间睡眠质量。绿豆味甘,性凉,归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素体阳虚、脾胃虚寒、泄泻者不建议服用莲子心和绿豆,以免加重病情。
上热下寒的人宜温清同调
夏季易出现面部痤疮、牙龈肿痛、口腔溃疡等上火症状,但是吃点寒凉食物就又会出现腹泻、手足不温等,这种寒热错杂的情况在中医学中被称为上热下寒。
中医认为,心火在上,肾水在下,通过气机的升降调节,心火下行温煦肾水,防止肾水过寒,肾水上行抑制心火,防止心火过亢。若夏季贪凉,过食生冷,损伤脾胃,中焦脾胃升降失职,阴阳不能上下交通,就会导致人体上热下寒的情况。
上热下寒者可以选择栀子干姜茶、薄荷肉桂茶进行日常饮食调护。口干、口苦、口臭兼小腹凉、易腹泻者,可以选择栀子干姜茶。此药茶中,栀子味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作用;干姜味辛,性温,归脾、胃、心、肺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作用。失眠、头晕、头胀兼畏寒肢冷、痛经、大便不成形者,可以选择薄荷肉桂茶来清上温下。此药茶中,薄荷味辛,性凉,入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的作用;肉桂味辛、甘,性大热,归肾、脾、心、肝经,具有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经通脉的作用。
在三伏天,大家要少吃以下几类食物:
1.油腻食物。夏季人体脾胃比较虚弱,过食油腻会加重脾胃的负担,进一步损伤脾胃。
2.生冷食物。三伏天盛阳于外,伏阴在内,人体内在虚寒反甚,故要注意少食生冷。
3.过甜食物。过食甘味食物,一方面会壅滞脾胃之气,表现为厌食、腹胀;另一方面,脾属土,肾属水,甘从土化,土盛则水病,会导致肾气受损,使骨骼疼痛、头发脱落。
4.辛辣食物。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容易出现食欲下降的情况。辛辣食物虽然能增进食欲,但食用过量,会导致上火,使人出现口舌生疮、目赤肿痛、大便秘结等。因此,建议大家特别是内热较盛及上热下寒者,尽量少吃辛辣食物。
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中医中心 黎金凤
编辑:梁婧 杨真宇
校对:李诗尧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10HMLMWO】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