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黄婉秋:把“刘三姐”的名字刻进生命里丨人物
2023-03-26 08:11  浏览:10736  搜索引擎搜索“错改B2B”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错改B2B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2023年3月4日凌晨3时16分,著名表演艺术家、电影《刘三姐》中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因病逝世,享年80岁。弥留之际,她在“一生最后一次的微信”中告别亲友、影迷,写道:“永别了!我将到天外传歌去了……”

黄婉秋于1943年出生于广西桂林,13岁开始学习、表演桂剧艺术。1960年,黄婉秋参演电影《刘三姐》,并被选中饰演刘三姐。影片中旋律优美的广西山歌、隽秀如画的桂林山水、美丽聪慧的“歌仙”刘三姐,成为几代人的美好记忆。黄婉秋一辈子孜孜不倦地传承、发展“刘三姐”文化,创作了诸多作品,多次赴海内外演出,受到中外观众的喜爱和赞赏。60多年来,她履行了“一辈子做好‘刘三姐’文化传承者”的诺言,把“刘三姐”的名字刻进生命里。


▲电影《刘三姐》剧照。

“刘三姐”银幕形象深入人心

刘三姐的故事是我国南方广为流传的一个古老而动人的民间传说,在宋人笔记等古籍文献中,刘三姐为“始造歌者”,因善歌而被奉为“歌仙”。

漓江之水悠悠,恍若岁月穿过江流。从民间传说走来的“刘三姐”最先绽放于舞台。1959年,全国各行各业掀起了向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的热潮,素有“歌海”之称的广西,根据壮族刘三姐的民间传说,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彩调剧、桂剧、壮剧等形式来表演刘三姐,兴起了一股“刘三姐热”。次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苏里筹拍电影版《刘三姐》,本已获得舟妹这一角色的黄婉秋因率真的表演,最终成为饰演刘三姐的人选。1961年,电影上映后风靡全国,也让亿万观众记住了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1963年,这部电影一举获得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最佳美术奖。


▲ 谢中国收藏的“刘三姐”文化藏品。

我是上世纪80年代初通过电影版小人书《刘三姐》“认识”黄婉秋的。当时镇里的文化站阅览室把小人书的封面都取下加上编号,张贴在一张大牛皮纸上,并挂在最醒目的取书窗口,其中一本彩色封面的《刘三姐》小人书,成为大家争先阅读的对象。之后,电影《刘三姐》在多个村庄晒场巡回放映,匆忙吃过晚饭的人们从村屯路上、田埂上、机耕道上、小桥上等不约而同地往晒场奔去,浩浩荡荡,甚是热闹。

从那时起,我就是电影《刘三姐》的忠实影迷,和小伙伴们从这个晒场到那个晒场,从这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一发不可收拾。3年间,我至少看了90多场电影《刘三姐》,使得刘三姐、黄婉秋在我童年时代便留下美好的印象,这为我之后走上收集、整理、研究“刘三姐”文化的道路打下了基础。

黄婉秋饰演的刘三姐之所以深入人心,有多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电影《刘三姐》根据广西民间传说改编,成功借鉴了诸如“刘三姐与三秀才对歌”等舞台剧中的精华篇章,充分汲取了彩调剧《刘三姐》等剧目的艺术精华;二是导演苏里、作曲家雷振邦和词作家乔羽等创作者,对剧本、剧情、音乐的精益求精,电影中的音乐元素从2万多首广西传统山歌提炼得来,由此可见他们的独具匠心;三是与黄婉秋受过严格的戏曲训练密不可分,凭借自身过硬的专业素质,黄婉秋从300多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从舞台走上银幕,也最终成就了“刘三姐”这一经典银幕形象。

将时钟拨回到黄婉秋成为“刘三姐”之前。1956年,13岁的黄婉秋迷上了歌舞表演,当时恰逢桂林市桂剧团正在招生,她想去报名。父母因为受到旧思想的影响,不同意心爱的女儿去学戏。黄婉秋不想放弃,她给在长春读书的哥哥写信,让哥哥说服父母,准许她去报考。最终,她如愿成为桂剧团的演员。此后,她勤学苦练,每天承受高强度的压腿、练腰训练。手的柔软度不够,她就早上起来用热水泡手指,睡午觉时用毛巾捆住手指向后压。在歌舞剧《刘三姐》中,年纪尚小的她本是C组(替补)演员,参演排序靠后,但因为足够努力,她很快升到了A组,也因此有了被导演苏里看中的机会。

1960年,17岁的黄婉秋还是初出茅庐的桂剧团演员,从未拍过电影。试镜时,导演苏里给黄婉秋加试了两段戏——“绣绣球”和“三姐骂财主”,这两场戏都被她拿捏得极其到位。比如“绣绣球”这场戏,黄婉秋羞答答的动作和含情脉脉的眼神让现场摄影师暗暗喝彩;而在怒怼财主的戏中,她怒目圆瞪、双眉紧蹙,嘴巴紧抿成一条缝,这样的表演配上冷嘲热讽的对歌,让苏里评价道,“好一个高山上的红辣椒”。最终,黄婉秋成为电影中的“刘三姐”。表演时,她无拘无束,落落大方,质朴中略带一点野气,非常好地体现出刘三姐的性格特点,这样,一个活脱脱的“刘三姐”就呈现在观众面前。

从“桂剧舞台新秀”到“银幕刘三姐”,黄婉秋成功塑造了“刘三姐”的形象,成为海内外公认的“刘三姐”。但她并没有自我陶醉在名声之中,而是勤勤恳恳,严格要求自己,永远和观众在一起。乔羽曾评价说,“婉秋的成功,就个人的因素来看,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她的人品和气质,她具有淳朴的品格,演起来就质朴与自然,这是十分难得的”。

此后,黄婉秋参与众多歌剧、舞剧、彩调剧、歌舞剧等的创作和演出,并参演了《春兰秋菊》《长城大决战》《桂林山水》《漓江春》等影片和《爸爸妈妈和孩子》《桂林山水传奇》等电视剧。


▲ 1983年1月,黄婉秋到海南省儋县歌舞团传经送宝。图为黄婉秋(一排左四)与该团青年演员合影。

黄婉秋曾感慨,“做文艺工作,只有把热爱根植在这片山山水水,根植在我们民族文化的自信里,才能有经典永流传。”她也始终认为,“刘三姐”传递着一种勇敢正直、淳朴向上、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得益于背后厚重的文化依托,“刘三姐”能提供诸多的力量与精神滋养,超越地域文化和历史时空,永远根植于广大民众的心里。

向世界有声有色地讲好中国故事

2021年,时值电影《刘三姐》公映60周年,黄婉秋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她的回信。总书记的回信,让黄婉秋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她逐字逐句地把回信内容看了很多遍。她饱含深情地说,“总书记说,电影《刘三姐》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根植于广西的山山水水,契合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这是说到精髓了!今后,我能做的事还有很多!我还要继续在舞台上演出,与观众面对面,践行总书记的嘱托,做好‘刘三姐’文化的传帮带,用刘三姐的山歌唱好桂林故事、广西故事、中国故事。”

▲ 短视频:《山歌好比春江水》 。视频来源:央视网

上世纪60年代,“刘三姐”以电影为翅膀,飞向了全世界。电影《刘三姐》曾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巴基斯坦、美国、日本、印尼、斯里兰卡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映,轰动一时,成为当时拷贝发行量最大的中国电影。对于漂洋过海到达陌生国度、开拓生存空间的华人而言,刘三姐的故事激发了强烈的心理共鸣与情感共振,慰藉了对家乡和祖国的思念之情。

在新加坡,电影《刘三姐》从1962年6月至1963年1月的首轮放映长达7个月,观众总计达50万人次,曾创下连映120场的播放纪录,突破了该地中西影片首轮放映纪录。在马来西亚,电影《刘三姐》被评为“世界十佳影片”之一,深受华人华侨的喜爱。在日本,1962年,日本艺术家在东京和大阪勤劳者音乐协议会、藤原歌剧团等活动中,移植、排演歌舞剧《刘三姐》,导演千田是也、刘三姐扮演者叶山裴姬直言特别喜欢中国电影《刘三姐》中的刘三姐形象。在美国,上世纪80年代,黄婉秋前往演出歌舞剧《刘三姐》后,由美国演员和美籍华裔参演的歌舞剧《刘三姐》也在麻省理工学院剧场演出。

时光如流水,但“刘三姐”传唱不断。2019年,民族歌剧《刘三姐》赴澳大利亚演出,在悉尼歌剧院、墨尔本汉墨音乐厅连续展演多场,优美的民间歌谣,温暖的经典记忆,美丽的民族传说,动人的爱情故事,让澳洲观众大呼过瘾。演出结束后,一些观众激动地表示,能在异国他乡听到祖国的声音,聆听歌剧《刘三姐》中那些承载了无数美好记忆的经典歌谣,再一次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丽山河和民族文化的深切思念。

“刘三姐”之所以能被国内外民众普遍认同,是因为这一艺术形象用山歌唱出了心中所想,凝聚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60多年来,“刘三姐”已然成为一条民心相通的纽带,向全世界有声有色地讲好中国故事。其间,黄婉秋可谓功不可没。

传承“刘三姐”文化,是她一生的使命

黄婉秋曾动情地说:“看到大家这么爱‘刘三姐’,我就想好好演绎这个角色。老百姓喜欢,我便义不容辞。”从1958年演出桂剧《刘三姐》开始,黄婉秋此后的一生与“刘三姐”这一名字紧密相连。学者梁庭望曾评价她:“‘刘三姐’之于黄婉秋,早已不单是一个称呼,更是其半个多世纪来坚持弘扬‘刘三姐’文化、坚持为人民歌唱的一种鼓励和认可。”

为了传承“刘三姐”文化,黄婉秋创办刘三姐艺术团,参与投资建设刘三姐景观园,重新编排打造大型民族歌舞剧《歌仙刘三姐》,创新打造“全息魔幻音乐剧”《遇见刘三姐》,带着“刘三姐”的歌声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并唱响海外,倾力培养“刘三姐”接班人,走进校园将“刘三姐”文化带到课堂上……2015年,黄婉秋获得“全国德艺双馨终身成就奖”。她不仅用行动默默兑现自己的诺言,还将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也培养成了“刘三姐”文化的传播者。黄婉秋曾欣慰地说:“我们家现在是祖孙三代‘刘三姐’!”

多年来,黄婉秋对于“刘三姐”文化的传承,众多人看在眼里,这也给扮演“刘三姐”的后来者以鼓励。

▲ 短视频:第三代“刘三姐”唐佩珠、第四代“刘三姐”吴似梅、第五代“刘三姐”王予嘉等一起演唱《山歌好比春江水》。 视频来源:央视网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第三代“刘三姐”扮演者唐佩珠,曾经和黄婉秋一起演出一年。在此期间,唐佩珠认真向黄婉秋学习,两人一起揣摩人物,针对剧情讨论交流。渐渐地,唐佩珠在旋律唱腔、形体动作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我觉得演绎刘三姐这个角色,是一种文化传承,必须要将人物演绎得活灵活现。”唐佩珠说。

第四代“刘三姐”吴似梅称,正因为有了第一代“刘三姐”黄婉秋的精湛演绎,才让一位又一位的“刘三姐”扮演者在钻研角色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薪火相传地推动“刘三姐”文化的传承。

第五代“刘三姐”王予嘉,曾出演张艺谋导演的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2013年,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寻找刘三姐》活动中,王予嘉的表演得到了评委之一黄婉秋的高度赞扬。当时,黄婉秋深情地对王予嘉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关注你的成长,你有了很大的进步,用新的方式传承‘刘三姐’文化,让人欣慰,希望未来你能用这样积极的状态,更好地传承‘刘三姐’文化。”也正是这一番鼓励,让王予嘉更加坚定自己的艺术之路。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一代又一代刘三姐扮演者推陈出新的步伐从未间断。2019年,唐佩珠参与彩调剧《新刘三姐》的创作,成为该剧的艺术和声乐指导。她在黄婉秋等“刘三姐”唱腔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向经典致敬的同时使表演形式有了新突破。2022年,《新刘三姐》不负众望,获得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入选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学者余秋雨说过:“既然有过了刘三姐,那么中华大地就对你们有了永久性的期待!”黄婉秋以默默坚守,诠释了“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的真正含义。她曾感怀,参演电影《刘三姐》是她一辈子的财富,是“刘三姐”成就了她,她一直心怀感恩。黄婉秋逝世后,黄婉秋的丈夫何有才表示,她的这一辈子都在演刘三姐,一心要演好刘三姐、传承好“刘三姐”文化,她确实做到了。

斯人已逝,歌声永存。我们相信,那充满民间智慧的中国好声音、世界好声音——“刘三姐”赞美劳动、赞美自然、赞美爱情的和美歌声,一代代“刘三姐”孜孜不倦传承的“刘三姐”文化,以及文艺工作者对“刘三姐”文化守正创新、砥砺创作的文艺精神,一定会超越时空,历久弥新。

人物小传


黄婉秋(1943年1月17日—2023年3月4日),祖籍广东梅县,出生于广西桂林,中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黄婉秋13岁开始踏入表演艺术生涯,从事桂剧舞台艺术,之后参与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表演。其代表作品有《刘三姐》《春兰秋菊》《长城大决战》等。2015年,黄婉秋获得“全国德艺双馨终身成就奖”。黄婉秋曾任广西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曾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广西理事、广西海外友协理事。

1961年,黄婉秋主演的电影《刘三姐》上映,受到中外观众的热烈赞赏。她扮相俊美,表演淳朴自然,使“刘三姐”成为电影中影响最大、最久远的银幕形象之一。通过“刘三姐”,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从一个侧面认识了壮族,《刘三姐》也成为中国戏剧民族化、大众化的典范之作。此后,黄婉秋致力于发扬“刘三姐”文化。60余年来,她创办刘三姐艺术团,远赴国外演出,重新编排歌舞剧《歌仙刘三姐》,竭力培养“刘三姐”接班人。

2021年,电影《刘三姐》公映60周年,黄婉秋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她的回信,“希望你继续发挥老艺术家的表率作用,带动更多的文艺工作者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黄婉秋坚定表示,她要做好“刘三姐”文化的传帮带,用山歌唱好桂林故事、广西故事、中国故事。

(作者系刘三姐主题博物馆创办者、“刘三姐”文化研究学者)

来源:中国民族报

监制/肖静芳 统筹/王珍 编辑/丛蓉 制作/石建杭



发布人:ecbd****    IP:120.230.55.***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