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如果从汉中攻打益州,三国就变成一国,曹操为什么放弃这个机会?
2024-11-01 23:50  浏览:914  搜索引擎搜索“错改B2B”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错改B2B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汉中之战,三国时期除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外,最为重要的战争。

一场曹操与刘备之间的汉中之战,其结局对于三国鼎立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于失败一方的曹操而言,虽然在离开汉中之前迁移走了大部分人口,但汉中战略要地的得而复失,使得曹操此后长达四十多年的时间内无力再染指益州。而对于胜利一方的刘备,借汉中之战,全部占据益州,基本实现了诸葛亮《隆中对》所提到的“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为后续蜀汉立国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

汉中,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群山屏抱,汉水横贯其间,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自古以来,汉中就是为立国争霸者必争之地。战国时汉中属楚,便构成秦难向东发展之一因。后秦得汉中,使楚易于受到侵犯。秦末汉初,刘邦更凭汉中而成帝业的基地。

东汉末年,汉中作为益州北部一郡,更关系到秦陇、巴蜀之安危。

此时,益州牧是刘璋,而汉中一带的是割据近三十年的军阀、第三代天师(称师君)的张鲁。张鲁据传是西汉留侯张良的十世孙、天师道(五斗米道)教祖张陵之孙。

刘璋为人懦弱多疑,张鲁为人骄纵粗鲁,双方互相看着不顺眼,于是刘璋杀张鲁母弟,双方成为仇敌。刘璋在内败张鲁,外惧曹操的情况下,听信手下张松、法正之言,迎接刘备入益州,想借刘备之力,消灭张鲁,抵抗曹操。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刘备、刘璋关系恶化,刘备率众反攻刘璋。刘璋依托蜀地地利条件与刘备相峙。不得已,刘备调遣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从荆州增援,才使战局形势才大有改观。在雒城(今四川广汉)受阻达一年后,建安十九年,刘备率军围攻成都数十日,在法正为内应下,刘璋选择开城出降。至此,刘备彻底控制了益州大部分地区。

一年后,215年,建安二十年,张鲁率众自巴中归降曹操,曹操占据汉中。

曹操占据汉中后,司马懿曾建言:“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司马懿强调刘备以欺诈手段占据益州,蜀人对此很不满意,也不臣服,更谈不上归顺。此时机不可失,我们顺势进军益州,势必瓦解益州人心,打败刘备。

谋士刘晔也提醒曹操:“ 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慴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 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刘晔认为此时蜀人尚未安定,如果不趁机拿下益州,将来刘备站稳脚跟,安定下来,据险防守,再加上文有诸葛亮,武有关羽、张飞,恐怕今后再无机会攻打益州。

然而,曹操并未听从他们的建议,只是感叹一句:“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

曹操的这句“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出自语本《东观汉记·隗嚣传》:“西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陇(今甘肃东部),蜀(今四川中西部),“得陇望蜀”比喻得寸进尺,贪心不足。

曹操的考虑重点是如果以汉中为据点,向蜀地推进的现实军事地理劣势——交通条件恶劣、军粮供应的巨大压力,于是冷静地选择放弃汉中。

曹操从汉中离开,留征西将军夏侯渊,督张颌、徐晃等屯汉中,并听从雍州刺史张既的建议,将汉中数万户民众迁移到了长安、洛阳、邺城等地。

此时,刘备得知曹操已定汉中,意识到汉中作为巴蜀的北部屏障,汉中安则蜀安,汉中失则无蜀。于是,迅速与孙权罢兵求和,稳定缓和双方的关系。

建安二十二年,刘备采纳法正建议,留诸葛亮镇守成都,带领法正、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延、黄权等一众将士谋臣剑指汉中。

这场战争的初期,刘备亲自率主力部队自金牛道到达阳平关,在此对峙超过一年,因为徐晃的抵挡,久攻不下。而张飞、马超、吴兰、雷铜等将率领的偏师,几乎全军覆没。

曹操自己则在长安观察南阳、汉中的局势,一时间未到达汉中,全凭坐镇汉中的夏侯渊有条不紊的应对刘备的进攻布置防守,数战数胜。

面对被动的军事形势,刘备紧急发书,要求后方征调军队。坐镇成都的军师将军诸葛亮全力征调益州之兵,增援刘备。

得到后方援兵后,刘备以优势兵力从阳平关南引渡汉水,,一举抢占了阳平关南面的军事要地定军山。夏侯渊在攻打定军山中,忘记了曹操的叮嘱,作为主帅用兵时,一味依仗勇敢,以身犯险,缺乏智慧和计谋,惨遭大败,夏侯渊、益州刺史赵颙及夏侯渊之子夏侯荣等阵亡。

夏侯渊死后,张颌作为临时主帅,依托汉水来阻止了刘备进攻,曹军趁机巩固了阵地,双方再次进入相持阶段。

又过两年,建安二十四年,面对刘备在汉中的迅猛发展,曹操心中极为不安。公元219年,在平定宛城之乱后,曹操亲自率领十万大军从长安经褒斜道,二度亲征汉中。

得知曹操抵达汉中,刘备立即集中兵力,扼守险要据点,始终不与曹军正面大规模交锋。

汉中道路艰险,军粮运输困难,相较于刘备军,曹操军粮草不继的问题更加严峻。特别是屡屡疲惫应付刘备军偷袭曹军粮道,不但损失了大量粮草,兵士士气也极大下降,果然像曹操之前分析的那样,军粮出现了问题,而且久战不下,危机四伏。

面对刘备的铁桶防守策略,面临着粮草运输和百姓迁移的压力,汉中对于曹操而言,只是一个孤立的、远离政权中心的军事战略要地,是“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的“鸡肋”,无奈之下,率军离开,退兵长安,拱手将汉中送给了刘备。

刘备占据汉中后,派遣刘封、孟达、李严等攻下了汉中东面的房陵、上庸、西城三郡,连通了汉中与荆州的联系,实现了“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在群臣拥护之下,在沔阳设置坛场,称“汉中王”,正式建立蜀汉政权。

纵观曹操指挥的对统一全局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官渡、赤壁、汉中三大战役,只有官渡一役获得胜利,其余二役都以失败告终。

复盘这场汉中之战,历时两年,战争规模大,战况复杂,与战争相关的“黄忠斩杀夏侯渊”“赵云巧设空营计”“得陇望蜀”“定军山”“智取汉中”等故事和典故广为流传。

汉中,从防御角度看,失去汉中的益州,门户洞开,曹军可顺嘉陵江而下,或经秦岭对成都平原造成持久的巨大威胁。因此,当年司马懿、刘晔等人在曹操占据汉中后就极力建议其趁势进攻蜀中。若无汉中,后来的蜀汉政权只能在四川盆地自守。

汉中之战的胜利使得刘备全据益州,不再担心来自北方曹魏集团的威胁。在汉中之战结束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曹丕和刘备先后称帝。而在此战之后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两个国家在绵延的秦岭山脉两侧进攻和防御。横亘在关中与汉中的秦岭山脉成为两国稳定的国界线。

若刘备未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曹魏从汉水上游发动攻击,蜀汉是没有任何地利优势的,亡国的可能性极大。若蜀汉灭亡,东吴孙权将在整个长江流域独自与强大的曹魏政权对抗,南北对峙的格局很可能也不会形成。

对曹操说来,益州本可唾手而得,但因他对益州牧使者张松简慢无礼,使之转与刘备相结,以致备顺利取得益州,他则失之交臂。

曹操既不接受司马懿、刘晔一举而下全蜀的意见,反给刘备取得了“据险守要”的机会,同时又不能慎择人选,固守汉中,作为日后窥蜀的准备,竟用“但知任勇”,不能“行之以智计”的夏侯渊做征西将军,担任屯守汉中的重要责任,错上加错。

蜀汉建国后,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屯田汉中,屡次北伐,都是由曹操在汉中争夺中的失误造成的。

但如果就此说曹操不重视汉中恐怕也不是真实情况。

曹操为何“得陇”而不“望蜀”?

曹操之所以放弃对汉中的据守,其一是摆脱汉中对其主力的牵制与调动;其二是更好的经营关陇,将其作为军事前沿阵地与蜀汉的军事基地汉中对峙,以形成对蜀汉造成强大的围堵、震慑;其三是曹操以率先屯田作为先敌行动的方案,而蜀汉在汉中的屯田显得被动,是一种战略保障。

第一次占领汉中之时,司马懿、刘晔等人的建议是从局部考虑,曹操的拒绝则是将关陇与汉中通盘考量。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陇右与汉中也不能兼得。将防线放在关陇,军粮补给变得轻松,避免与蜀汉在汉中一地的兵力胶着, 也就是摆脱了“致于人”的军事被动。

曹操以关陇为防守基地,切断了汉中与陇右的联系,而且放弃汉中时,基本上将汉中的人口迁徙一空,留给刘备的汉中地区实际上成为一个孤立的军事堡垒。

在古代人口、劳动力是最重要的。有了人口,就有了一切,有了财富,有了武力,有了政治地位和权力。”没有人口的汉中为蜀汉带来的经济与军事战略价值都大打了折扣。刘备虽然占据了汉中的地理优势,却同时承受巨大的压迫与围困,不得不苦苦向陇西发展,寻求突破,才有了蜀汉后期的连年北伐。

关于曹操未能借占据汉中之机进攻益州的原因,还有一种情况,即208年10月,曹操轻易取得荆州后,未听从贾诩休养生息的建议而直接进攻东吴,在赤壁遇到了孙、刘联军的痛击,死者大半,败走华容道,回到南乡郡(今河南淅川县东南),仰天大恸,破灭了一举吞孙、刘的美梦。七年后,已近暮年的曹操,面对益州用兵,更趋于谨慎稳健,不愿意重蹈当年在赤壁覆辙。

因此,我们不得不钦佩曹操的战略思维,汉中并非仅仅是“鸡肋”这样简单,利用汉中的形势,加强陇右的建设,采取以逸待劳,坐而待其毙的方针,不断提升曹魏的综合实力,对最终灭蜀汉统一全国有着深远影响。

发布人:f69b****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