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始读一些古文,有一点自己的感想。
以前看过一篇讲阅读的文章,作者说学好文最重要的是 “观察力、想象力和感受力”,否则你读再多的书也没什么用。我们绝大部分人看书都是和看连续剧一样只是年个情节,这样的结果就是你只看了个情节,只了解最简单的字面意思,感受不到作者当时情感,也就感受不到一部作品真正伟大的地方。讲神怪的书那么多,为什么是西游记好,讲恋爱的书那么多,为什么是《红楼梦》好,这些都是有原因的。有时候你听一些大师讲一本你读过的书,你会有种感觉,别人读的和你读的就不是一本书。
你要感受到作者表达的情感,最基本的一点是你必须了解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什么社会地位,有什么喜好,他的理想是什么,他当时的处境是什么样的,你相尽量了解和这个作者相关的一切情况,这样你才有可能理解作者。其次更进一步,你要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价值观和现在有什么区别,否则你用现在的价值观去理解过去的人和事,往往会有很大的偏差。再其次,我们读过去的书,常常会开上帝视角,这是很容易出现的问题,我们和古人有严重的信息不对等,很多我们以为的常识,古人是不知道的,我们要尽可能屏蔽掉一些信息,才有可能理解古代的人。
古代的很多名称或者场景我们现在很难理解,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大致换算成现在对应的名称或者场景,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得多。比如读水浒传,我们绝大部分人其实对梁山108将在上山前的情况不太了解,这会严重影响我们对小说的理解,比如武松是阳谷县的都头,大致相当于阳谷县公安局刑警队队长;林冲是禁军枪棒教头,大致相当于现在首都卫戍部队的教练;鲁致深是经略府的提搳,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市公安局局长,并且他的老板是副国级的领导。知道这个背景你再去看水浒传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他们每个人受人尊敬的程度是不同的,上梁山的决心也是不同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中的这段话是《学而》篇的第一句,多数人都读过,但真正读懂含义的其实没几个,觉得这是一句套话,一句有用的废话。但孔子其实是最务实的人,并且在2000年前没有纸,所有的文字都是要刻在竹简上的,所以不是非常重要的文字不可能会留传下来。孔子这段话其实是在劝学,但孔子劝学并没有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之类的话,那样就太庸俗了。孔子直接讲了学习给你带来的情绪价值,学习能让你快乐,学习能增加你的幸福感。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讲的是,你学到了一个新知识、新技能,然后在实践中能够使用,并给你带来好处,这不是很开心的事情吗?比如你学打乒乓球,今天教练教了你一个新的发球方式,然后在下午的比赛中你采用新的发球方式得分,你不会不会因为觉得自己长球了而感到非常开心。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古人讲同学为朋,同道为友。这句话讲的是,一个和你有相同专业志趣的朋友,因为你最近取得的成绩,或者对你很仰慕,专程从外地来拜访你,你会不会觉得很快乐。比如你最近乒乓球比赛取得了市单打冠军的成绩,一个外地和球友专程坐飞机过来祝贺你,并向你请教,你会不会觉得很快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讲的是,如果你有足够的修养,就算别人不理解你、误解你、甚至诬陷你,你并不会觉得不开心。这其实是很难的。简单想一想,如果你在网上写了一篇文章,结果有无数的网络喷子不停的骂你,指责你,攻击你,你会不会不开心。
人不知理定有祸,
事出反常必有妖,
言不由衷定有鬼,
邪乎到家必有诈。出自清朝政治家、文学家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玉马精变》。 纪昀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他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字,纪晓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