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心象的秘密(49):心象智慧的妙用——“中”(1)
2025-01-31 04:59  浏览:694  搜索引擎搜索“错改B2B”
温馨提示:为防找不到此信息,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错改B2B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儒释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各有其不同的追求,但三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对【中】的推崇是一致的。而且,【中】在儒释道三家里都处在非常核心的地位,如果偏离了【中】,就一定背离了儒释道文化的核心精神、核心智慧。

儒家经典《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佛家经典《大智度论》曰:诸法有是一边,诸法无是一边,离是两边行【中】道。常是一边,断是一边,离是两边行【中】道。

道家经典《道德经》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所以,也可以说,【中】其实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智慧。

或许这也正是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之所以以【中】为名内在涵义——

中华民族:【中】之智慧之花灿烂盛开的民族。

中国:【中】之智慧光明恒久照耀的国度。

说到【中】,就不得不说【道】。

【道】因究竟超越而不可说,所以【道】的【落地】就需要一个承载物,这个承载物就是【中】。

以心象学来看,创建儒释道文化的圣人们,皆发现了一个关于【生命智慧长青】的秘密——关于【中】的【智慧心象】。

【道】是超越心象的,但【中】却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智慧心象】,向上可以通向【道】,向下可以通往人类生活中的一切。

因此,【中】这一智慧心象既可以作为人们【求道】【修道】【悟道】通向【道】的【阶梯】,也可以作为【悟道者】【布道】【弘道】接引【未悟者】的【道具】。

同时,【中】也是【道】之智慧的在生活中的化运用,可以运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样,【中】就满足了三方面的需求:普通大众的需求、修道者的需求、弘道者的需求。所以,在中国这片广阔的大地上,也许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信仰,有不同的追求,有不同的对【真理】和【智慧】的独特理解,但关于【中】和【中道】的智慧,却是为最广泛的人群所共许的。这就铸就了【和】的基础——因中而和,和而不同。

关于【中】的【智慧心象】,有这样一些基本特点:

1、不偏于任何一种极端的观点,从而使得生命在运动变化的世界里能够获得一种内在的平衡与稳定。这使得【中】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对【极端】、【偏执】、【偏颇】、【偏见】、【边见】的【超越】。这种【超越】的程度、层次、境界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因此而能够适应于最广泛的人群。

2、【中】的智慧虽然尚未达到究竟超越,但却可以无限地接近【究竟超越】,为实现【究竟超越】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中】的基础上实现了【究竟超越】之后,就变成了【道】。因此【中道】的智慧是【中】的智慧和【道】的智慧的相互融入、相互融合。

3、【道】不是任何心象,【中】却可以化现出各种各样的【智慧心象】,比如儒家之【中庸】【中和】,道家之【守中】【环中】,佛家之【中道】【中观】等等。借助这些【智慧心象】,皆可到达人们心目中追求的【道】,比如儒家之道、道家之道、佛家之道等等。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中】是中华文明中非常重要的【智慧心象】之一。甚至可以说,【中】是【道】的化身,是【道】的代言人,代道行化,代道发声,引导人们通过【中】的智慧慢慢地走近并最终走进道的智慧国度。

所以,我们应该审视一下自己,看看自己生命中是否有【中】的智慧,以及【中】的智慧在我们生命中的占比大概有多少,包括【中】的智慧层次如何等等。通过这样的审视,我们就知道我们距离【道】的大概还有多远。如果我们经常处在某种【偏执】之中,或者钻进了某个“牛角尖”里出不来的话,就说明我们在【中】的智慧方面尚有较大的欠缺,以这样的状态【求道】,【道】就距离我们还比较远。如果发现自己能够经常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不陷入某种偏执,而是以包容地心接纳一切,发现自己有偏执或者掉进某个死胡同的迹象时,及时转身,及时转变视角,及时转变心态。以心象学来说,就是及时看清那不过是自己的心象而已,从而从偏执中出离,让心重新回到【中】的平衡态。这也算是一种【中】的智慧训练和运用了。

发布人:5b1e****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