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骑行热”成为许多媒体关注的话题。城市骑行氛围浓厚,线上线下,自行车、公路车以及码表、穿戴装备等零配件成交额都有明显增长。
近年来,骑行热是有迹可循的。街头自行车及骑行者数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加,骑行周边产品销售数据更直观——据某电商平台数据,今年“6·18”预售期内,骑行品类是销售情况最好的品类之一,预售订单额同比增长240%;整个“6·18”促销期间,自行车零配件的成交额同比增长100%,码表、穿戴装备等均快速增长。
毫无疑问,骑行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这种潮流不仅仅体现在小众发烧友对高级车辆及装备的追求上,更体现在包括共享单车、普通自行车、山地车在内的大众骑行上。这样的变化,一方面得益于我国自行车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据行业协会统计,2021年我国自行车产量7639.7万辆,同比增长1.5%,国际订单已排到今年底。另一方面是因为城市道路规划等硬件条件不断改善。比如,在北京的回龙观地区,有一条全长6.5公里的自行车专用车道。
疫情之下,骑行更实现了一种多赢——可以满足无接触通勤的需要,可以增强体质,成本低、绿色节能还自由。对诸多骑行爱好者而言,骑车上下班更是一件放松、惬意的事情。
当然,伴随骑行热而来的还有一些挑战和问题。比如,交通硬件方面,复杂路段的非机动车道与其他车道规划不清晰,非机动车道和停放区域被占用,部分路口信号灯、指示牌混乱等;交通参与者方面,机动车、电动车、行人及骑行者的路权意识、规则意识有待提高。同时,从供给端看,我国在自行车车架和整车组装方面具有优势,但在诸如材料应用、力学研究等为民众提供更好体验的研发、成果转化方面仍需发力。
其实,骑行不仅仅是一场个人的短暂“玩乐”,也不是一群人的盲目热捧。其深远意义在于绿色低碳理念的传播和养成、在于促进大街小巷“神经末端”服务体系的完善、在于激活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北京回龙观那条长6.5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开通3年来累计减碳超1500吨;2021年,面对原材料涨价、用工成本上升、物流不畅、汇率波动较大等因素,自行车整车及零部件出口额仍实现同比增长62.3%,为近几年增幅最高值,具有强大的发展韧性和内生动力。
让骑行释放出更多能量,深度参与城市发展、生活理念和出行方式变革,值得我们共同努力。国内自行车企业应抓住骑行热的机遇,发挥组装、销售等行业经验优势,同时加大对专业技术平民化使用的研究力度,让专业技术以更低成本应用在大众自行车上;城市可以借鉴相关专用道路规划的成功经验,并对信号灯、停车区域、维修服务站点等设施进行配套设置;市民出行公约等行为规范也需要同步实施,以规范公众骑行行为、提升安全意识……
一人一车一段路,简单,也不简单。从踩下踏板的那一刻起,骑行者与城市的互动已然开始,车轮驶过的每一帧画面都是立体的,它透视着城市道路的畅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和运维服务的水平,记录着人与城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某种角度上说,骑行者脚下丈量的,是城市治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当你骑车追着夏夜的晚风和黄昏,看着城市的风景一一擦身而过,音响里放着喜欢的音乐,这就是自由。”这段话包含了骑行者的朴素愿望。愿骑行热和骑行产业、城市发展,能够互相成全、美美与共。
本文来源:工人日报 注明:本公众号转载文章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后台联络授权或议定合作,我们会按照版权法规定第一时间为您妥善处理。
微信编辑:竹书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