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最近,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在网络上通过视频、直播等形式进行“云科普”,成为科普领域的新“网红”。“生物进化有哪些秘密”“海水为何灭不掉海底火山的火”……在短短五六分钟的科普视频里,院士们将一个个深奥的科学问题讲得浅显易懂、生动有趣。
院士们虽然具有很强的光环效应,但要成为“网红”,获得大家的关注和喜欢,并不容易。符合年轻人口味的选题,符合网络收视习惯的视频节奏,深入浅出、生动风趣的传播方式……在这些方面,院士们和他们的团队下了一番功夫。
“每位知识分子都应该做一些科普工作”,“科研和科普理应比翼齐飞”,“我在科普中承担的角色就像一位导游”……正如院士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他们在科研工作之余愿意挤出时间、花费心力来从事科普工作,源于他们对科普的价值认同——科普是一件有意义、值得去做的事情。
院士做科普,不仅能够传播科学知识,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受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是引导和帮助更多青少年成为具有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的人,这样的人才能具有科学判断各类事物的能力,才能在将来的实践中创造出新知识和新思想。
院士做科普,还会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一颗颗热爱科学的种子。看到头发花白的学术前辈,一边认真解答网友的提问,一边亲切地说着“小朋友们好”,“请大家批评指正”,青少年被深深吸引了,他们在弹幕中感叹:第一次觉得自己离科学这么近,自己的科学梦想和创新志向被点燃了。
院士做科普赢得了许多人的敬意与赞赏,希望他们能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加入科普队伍。高质量的科普教育能够提升国民的科学素养水平,而当更多科技创新的种子通过科普教育种在青少年心中时,科技自立自强才会更有根基。
文:杨朝清(教师)
编辑:徐秉楠
校对:于梦非
审核:马杨 闫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