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有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培育杂交水稻,古有陈振龙不远千里偷运番薯藤苗”
在远离饥饿的今天,我们应该感谢一位老爷爷,那就是袁隆平院士,他培育的杂交水稻,凭借着产量超高的优势,使我们14亿人不在挨饿。让我们可以吃饱肚子学习,工作。在几百年前的明朝,也有一位这样的人物,冒着生命危险为我们的祖先偷回了高产番薯的藤苗。让我们民族得以更好的繁衍生息。
福建到了乡试放榜时候,一位名叫陈振龙的福州秀才看了看没有自己名字的榜单,不断的摇头叹息。当他回到了家,又看了看书架上的四书五经。心里对科举的热情不断的减少,便决定另寻出路。当时大明航海技术发达,出海经商之风日盛。陈振龙便决定出海经商。一段时间之后,陈振龙辞别亲友,随商队出海。船队一路乘风破浪,陈振龙事业有成。
多年后,当陈振龙偶然一次机会来到吕宋岛经商,细心的陈振龙发现了一种在吕宋岛遍地生长的朱薯,也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红薯、甘薯、地瓜。他惊喜的发现这种作物不仅耐旱、高产,而且味道甜美,软糯可口。他想如果把这种植物带回家乡,可以让多少人免于饥饿。于是,他便日夜跑去种植红薯的地里去寻求这种红薯的种植方法。方法是学到了,但是西班牙当局严禁带这种作物出岛。被抓住,轻则罚款,重则囚禁。一时间让陈振龙犯了难。
第一次偷运,他将红薯藤带在了行李,结果由于西班牙对于大明的防范极大,所以对中国商人也严加盘查,薯藤被海关查了出来,痛打了一顿,陈振龙用自己眼花做辩解,又缴纳了大笔罚款,海关才答应放人。
第二次偷运,陈振龙决定做一些伪装,把红薯藤编在了一个藤筐里,但是即使做到这样,仍被认了出来,这次西班牙人没有手软,直接扔到了大狱里去。多亏他的朋友和儿子多方打点才将其营救出来。
经过前两次的失败亲友们都劝他放弃,但是陈振龙虽不身在庙堂,可自幼熟读儒家经典,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怎么会忍心看百姓于水火而见死不救。这一次陈振龙将其伪装成了吸水绳,由于两者颜色相近,所以不易察觉。果然这次吕宋海关并没有查出什么,就这样,一根小小的红薯藤历经艰险终于来到了中国。
时值福建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饿殍遍野。陈振龙与子陈经纶便向巡抚进献红薯苗与其养育方法,巡抚经过测验,发现了其耐旱、高产的特点。很快在福建各地推广种植开来,终于帮助八闽大地度过难关。福建人民为了感恩于他,为他建了一座报功祠,用来纪念他的功绩。
红薯很快在全国推广开来,凭借着其高产的优点,使得人口激增,社会进步,如今红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里不可或缺的食物了。
陈振龙为我国国人的温饱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我国的农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这种坚持不懈、舍己为人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