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我见证生命的相互支持
2022-11-01 15:53  浏览:869  搜索引擎搜索“错改B2B”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错改B2B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在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校区内,有一座古老又极具标志性的钟楼,其下是一片盛大的荷花池。在荷花池的不远处,有一条从校区通向华西医院的长路,路两边种有高大的银杏树。盛夏时,荷花开满池塘;深秋时,银杏叶铺满前行的道路。

这条从医学院到医院的必经之路仿佛在不断提醒着我们,关注生命、敬畏生命。这几个月在临床实习的经历,让我对生命的意义、医学的意义有了更多的思考。

相似的患者 不同的选择

“医生,我的时间不多了。”这是我刚进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实习时,一名患者在查房时对我们说的话。

这位婆婆今年70多岁,颈部有一个原因未明的巨大肿块,已经严重压迫气管,手术切除风险很大,她需要借助吸氧才能免于窒息。婆婆家里并不宽裕,她一直不愿意就医,直到肿块渐渐长大,严重影响呼吸才住院治疗。婆婆此前已经去了很多医院,病情没有缓解,家里的负担却越来越重。

转入华西医院后,我们需要先为婆婆进行以查明肿物原因为目的的检查,婆婆知道费用后,坚定地拒绝,只要求吸氧。我们多次向她解释接下来的诊疗计划,希望她能够配合,却无法改变她的心意。婆婆的女儿在床旁陪伴,为难又不知所措。

我的带教老师是婆婆的主管医生,老师一直怀疑婆婆的巨大肿块可能与血液疾病相关,查明原因后,通过化疗等手段或许可以缓解婆婆的病情。但面对婆婆的一再拒绝和她女儿为难的表情,老师无奈之下,只能同意了婆婆的出院请求。出院时,婆婆说话已模糊不清,听力也明显下降。

几天后,我所在的医疗组又收入一名急性呼吸困难的16岁男孩。他的颈部也有一个巨大的肿块,严重压迫气管,只有一直坐着,呼吸困难的症状才能稍微缓解。

男孩父母在南方打工,因为男孩的病情匆忙赶回,带着男孩四处求诊,几乎花光了本就不多的积蓄,迫切希望我们能治好男孩的病。然而,多项检查都提示,男孩极有可能患恶性肿瘤,且已全身转移,加上家中老人刚刚去世,男孩父母一直在痛苦与沮丧中备受煎熬。

主管医生一方面让男孩父母做好心理准备,一方面联系各个相关科室请求会诊。会诊认为,男孩患淋巴瘤的可能性较大,治疗可能有效果,但存在一定的风险。男孩父母选择承担风险,尽管家中积蓄已经所剩无几,面对同样的未知,医生和家属都鼓起勇气,努力为男孩寻找生命的希望。

即使我们面临相似的情况,因为各种原因,可能会选择不同的处理办法,患者也可能因此拥有完全不同的结局。有时,医生能做的也有限,不是所有疾病都有治疗方法,也不是所有治疗的代价患者及家属都能承受。

拯救生命是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的目的,但面对某些疾病,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权衡利弊的人,不仅仅是医生,还有患者及其家属。一边是不那么确定的救治效果,另一边是明确的需要付出的高昂代价,我们究竟该何去何从?选择的过程常常痛苦而纠结,因为每种选择所面临的结果都很难完美而无悔。

倾心救治着 也被真情触动着

一天,我所在的医疗组有位学姐收治了一位晚期肝硬化伴大量胸水的中年患者。胸水让这个患者呼吸困难,只能侧卧着。学姐一边寻找胸水形成的原因,一边密切观察着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长期的肝硬化让患者身体十分虚弱,但他对于各种检查从未表示过任何不满,一直非常配合医护人员。后来经诊断,造成患者胸水的原因就是肝硬化。对于肝硬化晚期患者,住院已经没有太大必要了。在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充分的交流后,他们选择了出院。虽然我们没能帮上太多忙,但他们出院时却一直向我们表达着感谢。看着年迈的父亲推着坐在轮椅上的患者走出医院,我有种无能为力的难过。后来,我在办公室找到了学姐,她告诉我,她实在不想面对这样的情景,沮丧的情绪包围着她。

还有一名患者,在我们送她去进行CT检查时,她的丈夫一直小心翼翼地关注着她,精神高度紧张,一路上一言不发,和他说话几乎得不到回复。直到他去办手续时,患者才带着歉意对我说:“他耳朵听不清,你们和他说话的时候可以大声一些。”患者声音虚弱,眼睛一直望向在远处忙碌的丈夫,眼神里尽是温柔和谢意。将患者推进CT室后,她丈夫伫立在那扇厚厚的铅门前,眼神中也满是关心和爱意。

医生和患者之间除了医疗这条纽带外,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有其他接触,医生在倾心救治着患者,也被患者和家属的真情触动着、疗愈着。医患间彼此倾注的真情让医学这门严肃严谨的科学,饱含生命的情感和温度。

求生是人的本能,但现在的医学水平并不能挽救所有的患者。在这种时候,医生能否为患者给予更多的照护与帮助?能否尽可能减轻他们的痛苦,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抚慰?医生或许需要面临考验——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过于理性,会让医学失去温度;而过于感性,则会让医学失去专业性。

总会面临选择 在实践中找答案

我见过白天第一住院大楼大厅里熙熙攘攘的人群,也见过夜晚零星几位或靠着椅子或席地而睡的患者家属;

我见过那些身上被接上各种监护治疗仪器,却仍愿意配合实习医生询问与操作的患者,也见过那些被病痛折磨却仍不忘安慰旁边怕打针的孩子的患者;

我见过忙于抢救患者的医生,虽已疲惫不堪,但并未放弃;也见过他们牺牲休息时间,为医学生们答疑解惑,无论在专业知识还是课外生活上,都指引着我们前行……

这些举动,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支持。

生、老、病、死,我们终究无法避免。医疗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我们如何权衡医疗获益与代价?如何在面对未知的病情时做出抉择?如何处理专业与情感之间的矛盾?这些问题恐怕没有标准答案。

记得在进入临床前的一堂理论课上,一位老教授告诉我们,对于医生而言,在医疗指南建议的“白圈”与指南禁止的“黑圈”之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在两者交界的“灰圈”里游刃有余地施展拳脚。我们总会不断面临一道道现实而艰难的选择题,需要用一生去实践和思考,找到自己的答案。

我们在家人的期待中呱呱坠地,在亲人的悲痛中告别人世,每个人都是生命的经历者。医生要理解患者和家属,因为他们带着对生命最朴实的爱,医生也期盼患者和家属能够理解自己,因为在莫测的生命面前,他们也难免会有无力感。

我开始走在了这条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路上,前方有花开,有叶落,还有无数坚定的脚印。这条路很长很长,关于医学与生命问题的思考才刚刚开始,而我也将尽力交上自己的答卷。


文: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唐伟龙

编辑:于梦非 张昊华

校对:杨真宇

审核:徐秉楠 闫龑


发布人:c777****    IP:61.145.75.***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