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斜杠中年,我大概有1/5的时间用来写文章。此时此刻,我的书桌上除了笔记本电脑,还摆着各种食物和饮料。很有可能,当我完成某个小节或者卡在某个章节的时候,我会起身再去厨房或者零食柜里找点吃的,直到稿子顺利完成。好像没有这些食物的陪伴,我的文思就会枯竭似的。
吃是人的本能。孔子和孟子两位先哲分别有“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的论断。药王孙思邈在《千金食治》中阐述了他的食疗思想:“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清代文学家袁枚也是一名美食家,他的《随园食单》以随笔的形式,细腻地描摹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术,他记录的326种南北菜肴饭点至今仍是老饕们趋之若鹜的经典。
食物带来安全感和满足感
食物,总能带给我们安全感和满足感。
当疫情来袭,我们似乎每天都要清点家中的食物库存做好计划,或者想方设法制作各种美食,以补充营养的名义进行自我慰藉,有的人甚至走向了暴饮暴食。当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由此引发的焦虑不安时,食物似乎已成为最可靠稳妥的安慰。
暴饮暴食,在青少年和大学生中很常见。感到饥饿时,可能会一下子吃很多食物;用餐时间不够时,可能会吃得很快,相同时间内摄入几倍于平时的食物;遇到失恋或压力大时,可能会大吃特吃,以减轻不愉快或压抑的感觉;感到无聊时,也可能摄入大量食物,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女生可能还会在月经期前特别想吃东西。
可能很少有人能够自信地说:“我从未在食物上放纵。”
暴食常发生在遭遇压力之际
然而,怎样才算暴食症?
暴食障碍(暴食症)指患者已经失去控制,在相似的时间内,消耗了比正常情况下更多的食物。在暴食期间,患者会吃得太快、太多(直到出现痛苦的饱腹感),尽管身体并没有感到真正的饥饿。暴食会导致内疚(有时是抑郁)和单独用餐(以避免尴尬),但不会导致弥补暴饮暴食的行为(如自我催吐和过度运动)。患者必须是在连续3个月或3个月以上的时间内,每周都出现上述情况,并对饮食行为感到痛苦,才能确诊为暴食症。
暴食障碍有两个核心特征:反复发作的过量进食及伴随出现的失控感和痛苦感。看到这里,很多人会发现,自己的“暴饮暴食”并不是暴食症。
长期反复的暴食会对生理和心理造成严重损害。例如,反复暴食会对胃、食管造成损伤,在暴食后会感受到明显的饱胀感或胃部疼痛,也可能失去饥饱感。单纯的暴食通常会引起超重和肥胖。长期暴食可能会导致专注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定、容易被激怒。暴食者容易感到焦虑或抑郁,自我评价低,可能因此而减少或回避社交活动。青少年可能因为暴食问题而无法继续上学。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暴食作为一种情绪性进食的手段,往往发生在个体遭遇不良事件或压力应对之际。青少年和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和人际交往能力都还在发展中,当他们无法应对这些方面的困扰时,很容易出现暴食。
例如,一个承载着父母高期待的孩子,高考之前只知道闷头往前冲,追求学业优秀。进入大学后,学科成绩不再是同学间唯一的评判标准,孩子就会迷茫、害怕,因而遁入无法控制的进食之中。
又例如,一个从初中起就孤身留学海外的孩子,学业表现和生活能力都非常强。无论白天多忙,她都把每天一个人的晚餐看得无比重要,从筹划菜单到采买再到烹饪,几乎成为一种强迫性的仪式。她总是不由自主地吃很多、吃很久,食物似乎是她唯一的知心朋友。食物给予她安慰,陪伴着她度过一个又一个孤独的日子。
给予自己更多觉察和理解
偶尔的暴饮暴食不会影响你的健康,它可能帮助你渡过一个情绪危机,或者支撑你完成一项很有挑战性的任务。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暴食已经带来很多痛苦和问题,那么,你需要寻求专业机构和人员的帮助。
一位教授曾告诉我,现代人普遍喜欢吃辣,都是因为焦虑。电影《花椒之味》里的麻醉科医生蔡浩山说:“吃辣,就是用一种痛,掩盖另外一种痛。”
我们需要做的,是对自己的暴饮暴食有更多的觉察和理解。比如,“我今天怎么这么想吃甜食?是因为今天我被老板冤枉,当了回替罪羊,我很委屈,很无奈,很无助,很愤怒,我需要甜食来安抚自己!”
当你对自己的觉察和理解越来越多、越来越深,你会给予自己更多的接纳:“我昨天又吃多了,今天情绪好像平复了一点点,现在打算像往常一样去上班。”
逐渐地,你可能会找到更合适的方式来一点点替代暴食。例如,先吃一个冰激凌加一块蛋糕,然后去给好朋友打电话吐吐槽,或者出去跑几圈。下一次,你可能只需要一杯冰镇气泡水就能比较快地冷静下来,然后去看一部电影愉悦一下自己。
人生路很漫长,我们要不断蓄力,拥抱生活。
文: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王琤筝 钟利佳
编辑:管仲瑶 张昊华
校对:马杨
审核:徐秉楠 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