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写作量惊人,可谓著作等身。同时,他的著作也有一些“未完成式”,有的写了半截,有的停留在构思或计划中。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毛泽东有十几部(篇)“未竟之作”。
第一,没有写出来的《红军长征记》“总记”
红军长征结束之后,毛泽东立即想到书写红军长征的故事,传扬长征精神。
1936年8月,毛泽东和杨尚昆联名向参加过长征的官兵发出征稿信:“现因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国外进行大规模的募捐运动,需要出版《长征记》,所以特发起集体创作,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段。文字只求清通达意,不求钻研深奥,写上一段即是为红军作了募捐宣传,为红军扩大了国际影响。来稿请于9月5日以前寄到总政治部。”
同时,又向各部队发出电报:“望各首长并动员与组织师团干部,就自己在长征中所经历的战斗、民情风俗、奇闻轶事,写成许多片段,于9月5日以前汇交总政治部。事关重要,切勿忽视。”
《红军长征记》1937年2月编就,一百多位红军指战员撰稿,三十多万字。因为印刷条件不具备,直到1942年11月才由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在延安出版,印数甚少。
谢觉哉在1949年11月2日的日记中写道:“读《红军长征记》完,颇增记忆。可惜没有一篇总的记述,总的记述当然难。毛主席说过:‘最好我来执笔!’”
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有一段关于长征的精彩论述,他的《七律·长征》是他印成铅字的第一首诗词,刊登在斯诺的《西行漫记》一书中,脍炙人口。人们期望一篇出自毛泽东之手的长征专文,看看这位长征的亲历者、领导者、扭转败局者是如何叙述长征的。
遗憾的是,毛泽东太忙了,抽不出工夫来,最终也没有写出这篇“总记”。
第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还缺少几章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以其开创性的风标,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这部著作充满着实事求是的创造精神,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和特色。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个“未完成式”的著作。毛泽东说,这部著作只完成五章,尚有战略进攻、政治工作及其他问题,因为西安事变发生,没有工夫再写,就搁笔了。
第三,《辩证法唯物论》没有讲完
1937年7-8月,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讲授《辩证法唯物论》。讲到第三章的“矛盾统一法则”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了。毛泽东的时间不够用了,后面就没有再讲下去。《辩证法唯物论》未能全部完成。
毛泽东《辩证法唯物论》讲课的记录稿,从1938年5月6日开始在《抗战大学》上连载。1940年,经毛泽东修改后,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将讲授提纲以内部单行本的形式出版发行。《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共3章16节,约6万字。纲目如下:
第一章,“唯心论与唯物论”。分4节:哲学中的两军对战、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区别、唯心论发生与发展的根源、唯物论发生与发展的根源。
第二章,“辩证唯物论”。分11节:无产阶级革命的武器辩证法唯物论、过去哲学遗产同辩证法唯物论的关系、在辩证法唯物论中宇宙观和方法论的一致、哲学对象问题、物质论、运动论、时空论、意识论、反映论、真理论、实践论。
第三章,“唯物辩证法”。“矛盾统一法则”。第三章仅仅讲了“矛盾统一法则”,后面的“文章”没有作出来。这已经惊人。
毛泽东把《辩证法唯物论》的第十一节“实践论”抽出来,名《实践论》;把第三章《唯物辩证法》改出来,名《矛盾论》。“两论”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成为毛泽东的哲学名著。
第四,没有实现承诺的《中国革命手册》
美国著名记者海伦·福斯特·斯诺(埃德加·斯诺的第一任妻子)1937年访问延安。她采访了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她与毛泽东交谈时,毛泽东答应为她写一本《中国革命手册》。
海伦说:“毛泽东答应为我写一本《中国革命手册》,这是一个理论性、历史性的长篇论述,将具有极大的价值。”“毛泽东甚至同意和我写一本关于中国革命史的手册,卢沟桥事变后他实在太忙,没能够继续他的谈话,尽管他把论述中国革命的性质这一章已经给了我。也许,这就是他后来写的《新民主主义论》的胚胎。”
毛泽东没能把《中国革命手册》写出来,好在他留下了杰作《新民主主义论》。
第五,曾经设想写一部辛亥革命到蒋介石登台的大事记
毛泽东热爱历史,他自己也曾有志于写史。1939年1月17日,在延安,他曾给史学家何干之写信说,自己想搜集中国战争史的材料,将来拟研究近代史,但是“有志未逮”,“至今没有着手"。
1955年5月,他对秘书林克说,他要写一部自辛亥革命到蒋介石登台的大事记。他设想,蒋介石集团本身的变化可以不写,但是蒋介石登台后的军阀战争要写进去,孙中山当临时总统,蔡锷反袁世凯,蒋桂之战,蒋、冯、阎之战等等都要写进去。
可惜,毛泽东未能腾出手来完成自己的写史心愿。
第六,准备当专栏作家,写专栏文章
毛泽东年过花甲之后,曾经准备退休。退休干什么呢?他说当“专栏作家”。进则一国元首,退则写写专栏。妙哉。
1957年3月9日,毛泽东在新闻出版界座谈会上说:“我也想替报纸写些文章,但是要把主席这个职务辞了才成。我可以在报上辟一个专栏,当专栏作家。”
4月10日,他对报界人士说:“整个报纸的文风要改进。我辞去国家主席以后,可以给你们写些文章。”
11月12日,他又说:“辞去主席的职务后,可以有时间写写文章,想想问题。”
英国路透社记者闻听毛泽东准备辞去国家主席去当专栏作家的消息,专门发了通讯,报道这件事。
历史的遗憾是,毛泽东没有如愿退休,也没能在报刊上开个专栏写文章。
第七,曾经想为《共产党宣言》写序言
毛泽东1920年始读《共产党宣言》,确立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他说:“《共产党宣言》我读了不下一百遍。……我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共产党宣言》就翻阅过多次。”
1963年,毛泽东提出要为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写序、作注,并且打算亲自为《共产党宣言》写篇序言。
《共产党宣言》一共有7篇序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德文版、俄文版、英文版、波兰文版、意大利文版等撰写的。马恩之后的共产党理论家列宁、斯大林等没有想起给《共产党宣言》写序言。毛泽东提出亲自为《共产党宣言》写序言,是个大胆而奇妙的创意。
1965年5月,毛泽东准备尝试去做这件“很大的事”。他把陈伯达、胡绳、田家英、艾思奇、关锋等“秀才”召集到长沙,研究为马列经典著作写序、作注之事。他建议先为《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六本书写序言,六本书,一篇一序,六个人,一人一篇。
毛泽东表示:《共产党宣言》的序由我来写。
人们期待着毛泽东的序言。不久,“文革”开始了,毛泽东的注意力转移了,再没有提起写序言的事。
第八,计划选编《魏晋南北朝史》和《诗词曲赋集》
孔子晚年,述而不作,删《诗》为三百篇,可谓“删述”。李白晚年的《古风》(大雅久不作)说,“我志在删述”。李白以孔子自命,准备按照《大雅》的样子,对东周以来直至唐代的诗歌进行删选,编一本通代诗歌。可惜他没有弄成。
毛泽东晚年目疾,阅读不方便,请来北京大学的芦荻“陪读”。
一天,毛泽东听芦荻读苏轼的《潮州韩文公庙碑》,该文称道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毛泽东不同意这个看法,他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个思想解放的时代,道家、佛家各家的思想,都得到了发展。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很有名。玄学的主流是进步的,是魏晋思想解放的一个标志。正因为思想解放,才出了那么多杰出的思想家、作家。什么‘道溺’!我送那时两个字,叫‘道盛’!苏轼说那时期‘文衰’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可以把那时的作品摆出来看一看,把《昭明文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拿出来看一看,是‘文衰’还是‘文昌’,一看就清楚了。我再送给那时两个字,叫‘文昌’。”
毛泽东不袭旧说,另辟新论,用“道盛文昌”为一个时代讲评。他说:“如果有时间,我要写一部魏晋南北朝史。”他对芦荻说:“现在没有书,我们搞一部吧,选他五百首诗,五百首词,三百首曲,三十篇赋。”这1330篇,大概就是毛泽东心目中中国最好的诗词曲赋。
碧落黄泉,毛泽东的这两个愿望都没能实现。
第九,未实现的骑马考察黄河长江计划
山川行历、四方交游历来是著作家涵养文气、供养诗文的重要途径。毛泽东在《讲堂录》中写道:“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游之为益大矣哉,登祝融之峰,一览众山小;泛黄渤之海,启瞬江湖失;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
1917年夏天,毛泽东曾经和同学萧子升一起在湖南五个县“游学”,一个来月的时间没花一个铜板。
到了晚年,毛泽东突发奇想:骑马考察黄河长江。
1959年4月,毛泽东提出沿着黄河、长江搞一次大型的调查研究。他说:“从黄河口子上沿河而上,搞一班人做警卫,搞个地质学家,搞个生物学家,或者搞个文学家,搞这么三个,只准骑马,不准坐卡车,更不准坐火车、汽车,就是骑马。骑骑走走,一起往昆仑山,然后到猪八戒的那个通天河,翻到长江上游,然后沿江而下,从金沙江到崇明岛为止。”这是一个宏大的考察计划。毛泽东想学明朝的徐霞客。这一年,没有成行。
1960年初,毛泽东再次说到这件事:“我想骑马沿着两条河考察,一条黄河,一条长江。这种想法至今未能实现。你们赞成不?不一定一年走完,做调查研究。你们如赞成,帮我准备一匹马。沿黄河走完大概要两年,我还可以调查一点地质。”1960年,仍没有成行。
一直到1965年,毛泽东仍在想着黄河长江之行。有关方面已经准备毛泽东的行程,警卫人员开始在北戴河训练,马匹早已备好,毛泽东还试着骑了几回,似乎马上就要上路了。最终是,马鞭生青苔,马鞍落尘埃。毛泽东没能实现骑马考察两河的愿望。
毛泽东的这个“骑马”计划,有些许身在庙堂而散发山林的幽思,更多的是他青壮年力行的调查研究心得的晚年回响。如今想来,如果毛泽东“骑马”的愿望得以实现,他行脚黄河长江,纵横祖国西东,深入民间,下马观花,阅历风物,脱心中之尘浊,广胸中之丘壑,吸纳田野之气,展开旷野之思,必将产生更深邃的思想,推出更好的政策,写出为山水传神、为民族立魂的诗文。那将是毛泽东的第二次“长征”——思想文化的长征。此行落空,天壤之间不得有此行之大作,实为千古憾事。
第十,一度想写回忆录
1961年8月,毛泽东在同卫士张仙朋聊天时说:“我有三大志愿:一是要下放去搞一年工业,搞一年农业,搞半年商业,这样使我多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我不当官僚主义,对全国干部也是一个推动。二是要骑马到黄河长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我对地质方面缺少知识,要请一位地质学家,还要请一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一起去。三是最后写一部书,把我的一生写进去,把我的缺点、错误统统写进去,让全世界人民去评论我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我这个人啊,好处占百分之七十,坏处占百分之三十,就很满足了。我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不是圣人。”
多么好的愿望,尤其是写回忆录。不久,毛泽东准备写回忆录的想法就改变了。
1964年6月24日,当一位外宾问毛泽东是否准备写回忆录时,毛泽东说:“历来中国人没有写回忆录这样的习惯,中国人喜欢写历史。”“自己不写,死了,别人来写,这是中国历来的习惯。”
毛泽东进入暮年,时常对身边人员说起自己的往事。1975年的一天,他对身边的护士说:“我这个人,不能说没有值得回忆的事,可我不愿在回忆中过日子。我历来主张,人总要向前看……”这或许说出了他放弃写回忆录的一个原因。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一位开国领袖、一代著作大家最终没有留下自己的回忆录。
专家推荐
传承和发扬党的优良文风和学风
全书围绕“毛泽东如何写文章”命题立论,称得上是一部毛泽东的“写作史”和“文章学”,对于讲好毛泽东的故事,传承和发扬党的优良文风和学风,很有意义。
——陈晋(中共党史、领袖人物研究专家)
作者在毛泽东文献的深林密叶中“地毯式”地搜集毛泽东关于写文章的言论,博引旁征,引文和事例都很准确,读起来恰是一部毛泽东教人写作的生动教科书。作品运用散文化的言语讲毛泽东写文章的故事,颇多心得,娓娓道来,别有会心处,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一部自具手眼之作。
——朱向前(中共党史、当代文学研究专家)
《向毛泽东学习写文章》
胡松涛/著
毛泽东的文章,值得读、需要读。
毛泽东的为文表达,包括措词、断语、修饰、口吻、文风,早已是中国当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文章中的才思、智识和卓见,也早已是弥足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向毛泽东学习写文章》作者多年来悉心研习毛泽东的写作之道,倾力探究毛泽东的文章密码和语言魅力,用功甚勤而有心得,且能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向毛泽东学习写文章,学立意,学章法,学变通,学才情,学言之有物又放诸四海,学超拔高迈又实事求是,所学必有裨益。
毛泽东文章之道,诚为为文者所必习。
【作者简介】
胡松涛,作家、学者。著有《毛泽东影响中国的88个关键词》、《毛泽东文谭》(与陈晋合著)、《辋·王维》、《〈心经〉初见》、《民间的阳光》、《嚼雪录》,以及长篇小说《嫘祖》等。
《毛泽东影响中国的88个关键词》(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获第四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散文集《民间的阳光》(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获第九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新作品奖。长篇报告文学《延安繁露》入选2021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
即刻拥有——
历史 | 人文| 美学 |科普|励志
联系方式
合作电话:010-57350596
邮箱:hezuo@cyp.com.cn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上标注。)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人世间》 中国青年出版社 梁晓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