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民生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更是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民生保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不是少数人的现代化,也不是贫富差距悬殊的现代化。只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才能让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近年来,我国在民生保障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共享员工”等创新政策助力企业稳岗扩岗,“春风行动”“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成效显著,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大幅降低了患者用药负担,更多新药好药纳入医保目录,让百姓看病不再难、不再贵。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制度为困难群体撑起了“保护伞”。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民生领域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比如,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区域间、城乡间、行业间、人群间的差距仍然较大;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些新产业新业态的就业保障还不够完善;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日益凸显等。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扎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继续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创业水平;要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要加强住房保障,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解决好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让我们以“民生为大”的情怀和担当,以扎实有力的举措,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以民生之笔,绘就中国式现代化的绚丽画卷,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