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皖
泗州戏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传说它的发源地在苏北的海州,所唱的腔调是丘、葛、张三位民间音乐爱好者根据“太平调”加以整理丰富,形成了原始的“拉魂腔”。后来,丘姓艺人到了安徽皖北泗州一带,又吸收了当地的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造和演唱,最终才形成了具有安徽地方特色的,为皖北人民所喜爱的“泗州戏”。
皖北的宿州、蚌埠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南有陈胜、吴广“盟誓诛暴”所筑的涉故台,北有刘邦避秦兵之地的皇藏峪,东有垓下古战场遗址、虞姬墓、霸王城,西有李白饮酒赋诗的宴嬉台,中有位居孔子高足七十二贤之首的闵子骞之遗迹“闵祠”和龙子湖等。优越的地理环境,丰厚的民间文化,为泗州戏的生长、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上官皖儿
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拉魂腔”逐渐分化为南、北、东三路,南路为泗州戏,北路为柳琴戏,东路为淮海戏。南北路总体风格接近,南路因艺人多为泗县籍,泗县古称泗州,又因唱腔有“泗州调”的叫法,所以于1952年定名为泗州戏。
泗州戏,原名拉魂腔,是安徽省淮河两岸地区的地方传统戏剧,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形成于安徽省宿州市的泗县(原名泗州城),发展以宿州、蚌埠两个地区为中心,两百多年来始终扎根在皖北这片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壤之中。著名新闻人、书法家、安徽籍作家淮君总编辑说,泗州戏的曲调柔和,婉转华丽、优美动听,男腔豪放朴实、节奏复杂,女腔丰富、多装饰音,结尾处多为翻高八度拉腔,明快野艳,令人耳目一新,具有拉人魂魄的艺术魅力。
上官皖儿
2006年5月20日,泗州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