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今年立秋是早是晚?农谚咋说
2024-08-05 15:11  浏览:3798  搜索引擎搜索“错改B2B”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错改B2B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前言

冰淇淋和西瓜曾经只能在夏天享用,现在在其他季节也可以享用。

因此,每年炎热的夏季到来之后,有些人就开始盼望秋天的到来,不想每天汗流浃背,身上散发着臭味。

根据古人根据季节变化而制定的二十四节气。

立秋这天,标志着秋季的开始。

立秋作为重要的节气,有关立秋的农谚有很多,其中“立秋早寒,立秋晚热死牛”便是其中之一。

这句农谚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说立秋来得早,天气就会比较凉快。

入秋时间越晚,炎热天气持续时间就越长。







那么,如何判断立秋是早还是晚呢?今年立秋是早还是晚呢?

1. 初秋和深秋

与持续高温、强降雨的夏季相比,总体气候温和的秋季成为很多人的最爱。

立秋,作为秋季到来的标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

一般是每年农历的六月初六或七月,如2023年是农历六月二十二日,2024年是农历七月初四。

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再像老一辈人那样喜欢用农历来计算日子。

因此,今年农历七月初四,也就是2024年的立秋,对应的是公历8月7日。

那么,这次立秋到底是早了还是晚了呢?这里,我们需要考虑两种民间说法。

第一条说法是“早晨、晚上”的区分,是看具体的时间。

至于为什么可以推算出具体的时间,是因为立秋指的是太阳通过黄经135°的时候,可以精确到分秒。

若时间在中午12时之前,为“立秋早”,中午12时之后,太阳通过黄经135°,为“立秋晚”。

2024年的立秋时间为8月7日上午8时09分01秒,所以按照这个说法,是“立秋早”。

第二种说法是按照农历立秋的时间来区分,如果出现在农历六月,则立秋早,如果出现在农历七月,则立秋晚。

但这样一来,2024年的立秋就变成了“晚立秋”。

因为对应的农历日期是七月初四。

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到底哪种才是正确的呢?我们可以结合“初秋凉,深秋热死牛”这句农业谚语来看。

在农谚中,立秋后早、晚天气的反差相当明显。

若以中午12点作为区分,当天的天气一般不会有太大差别。

但如果按照农历时间来区分就不同了,中间有时间间隔,天气发生变化的概率也更大。

不仅如此,公众普遍倾向于相信第二种说法。因此,总结起来,2024年是一个“晚秋”。

2. 秋季的开始对天气的影响有多早或多晚?

我们知道了入秋的早晚和依据,那我们能进一步判断未来的天气吗?

如果我告诉你答案是否定的,你会不会觉得难以理解?

其实大家也可以回想一下,按照农历来说,秋季的开始是在农历的六月或者七月。

但按照公历来说,基本都是8月7、8、9号,每年过了这几天,大家应该还有印象还热不热吧?

可以说,从实际情况看,立秋早,并不代表立秋后就很冷,立秋晚,也不代表立秋后就热得死牛。

为了证实这一点,国家气候中心还分别从2009年至2017年,划分入秋早、晚的年份,进行了对比实验。

在划分的年份中,有4年立秋较早,即2011年、2012年、2015年、2016年,其余5年立秋较晚。

在后续实验中,统计数据显示,除2014年入秋较晚,入秋至月末气温比年平均气温低0.2℃外,其余年份气温均比年平均气温低1.2℃,均属偏高。







不仅如此,气温上升幅度最大的是2016年,当时正值初秋,比往年高出1.4℃。

这样我们基本可以看出,入秋早或者晚带来的温差并没有那么大。

有时,初秋后的气温甚至比晚秋后的气温还要略高。

因此,我们不应该太过重视“初秋凉,深秋热死牛”这句自古流传下来的谚语。

或者说立秋的到来,标志着季节开始转换,但气温不会立刻由炎热转为寒冷。

具体来说,按照二十四节气的划分,立秋之后就是“夏末”。

这一点,充分说明古人也很清楚,立秋并不意味着夏季炎热的结束。

相信大家都知道,夏季最热的时候就是三伏天,俗话说:“小暑不热,大暑就是三伏”。

三伏天跨度很大,涵盖了小暑、大暑、立秋、立暑四个节气。

“秋季老虎”一词由此而来。

一般公历8月下旬至9月,也就是立秋后十天左右,“秋虎”最容易显露威力,但并不一定年年都会出现。

出现之后才会感觉到天气逐渐转凉,一般持续到九月中下旬。

另外,如果从气象角度来看立秋,它并不能代表秋天的开始。

因为在气候上,季节的划分,是依据近代博学学者张宝昆所提倡的“季平均气温”来划分的。

如果当地连续5天平均气温能保持在10℃—22℃之间,并且不超过这个范围,那么从气候上来说就可以认为是进入了秋季,人们会感觉到十分凉爽。

而且中国,经纬度跨度很大,气候条件多样。

有些地方立秋前就已经很凉爽,而有些地方立秋过后仍然很热。

3.立秋天气变化如何养生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中国是比较讲究养生的。

以二十四节气为例,每个节气都有相应的养生方法。

尤其是在由夏转秋之际,为了迎接即将来临的寒冷冬季,我们需要利用秋季这个过渡阶段,为身体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在这个过渡时期,我们该如何养生呢?是否需要像一些老人说的“春捂秋凉”呢?

“春暖秋寒,免得生病”,顾名思义,春季气温转暖时不要急着脱衣服,秋季天气转冷时也不要一下子穿太多衣服。

“秋冻”的目的是锻炼人体抵御寒冷的能力。

当身体逐渐适应较冷的温度时,体内的代谢率会反复调整、增加,以产生更多的热能。

而且正如前面所说,立秋之后,暑气的余波依然会存在,甚至有可能会出现“秋季猛虎”。

如果此时穿得太多,可能会感觉闷热、出汗,再有一点点微风吹来,就有机会感冒。

不过话说回来,“秋寒”应该是适度的。

在增强自身代谢功能调节能力的同时,还应注意气温的具体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特别是老年人、幼儿、一些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是不宜接触“秋寒”的人群。

当体温受到“秋寒”影响而降低时,这些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就会减慢,使身体感到不舒服。

那么,这样的人,是否更适合采取“秋季发胖”的养生之道,多吃营养丰富的食物,让身体拥有更多的能量去抵御日益寒冷的天气呢?

答案是因人而异,不能乱吃。

而且相对于生产力低下,秋天可以收获更多的粮食,所以古人需要吃更多的食物,让自己长出一些肉来抵御寒冷的冬天,现代人吃得太多就不行了,而且还有各种反季节的食物可供选择。

有了这样的基础条件,其实没必要盲目地补给,补过量容易引起肠胃不适。

特别是对于平时肠胃比较弱的人来说,吃适合自己的量就可以了。

对于“三高”人群来说,立秋后该如何补气养身呢?

高油、高盐、高糖的食物不适合时,可以考虑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比如豆类、菌类等,但切记不要吃太多。

除了吃好之外,充足的休息也很重要。

《内经》有言:“秋季三月,荣平,天急地明,早睡早起,鸡鸣而醒。”

因此一般晚上10点睡觉,早上6点起床,就能保证8个小时的睡眠,有助于更好地保养身体。

如果按照这个时间表做完之后你还是感觉疲劳,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调整。

但秋季干燥,昼夜温差大,不宜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可以考虑进行较为温和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瑜伽等。

此期间若出汗,应及时擦干,不要脱去衣服,避免因冷热气温交替而引起感冒、伤寒等症状。

结论

与立秋有关的农谚有很多,除了“立秋早凉,立秋晚热死牛”这一已被一定程度“揭穿”的谚语外,还有“立秋三雨,荒稻成稻”一说。

可以说,随着立秋的到来,象征着丰收的秋季将变得更加令人期待。

但在处理农业谚语时,需要谨慎。

从古至今,随着人类的发展和国土的变迁,一些农业谚语在一个地方可能比较合适,但到了另一个地方就成了“假”。

此外,在季节变换之际,也要注意保重身体,以便能以健康的方式欣赏四季的风景。

原文链接:http://app.wuyuankeji.com/xgdh原文链接:http://app.wuyuankeji.com/dtthly原文链接:http://app.wuyuankeji.com/lyzwz原文链接:http://app.wuyuankeji.com/sslyzwz

发布人:1275****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 Day9
  • 2024-08-05浏览:719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