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维转换的力量
最近在给小女儿做幼小衔接的拼音辅导。声母韵母她都已经会背了,但是到了拼读环节,却怎么也学不会。p-a-pa,她读:泼-啊-吧。t-a-ta,她读:特-啊-哒。
我尝试过多种方法,她却总也改不过来。哪怕喊来哥哥帮忙(毕竟小孩子有共同语言),也依然没有教会。我该怎么办?
无奈之下,我开始怀疑妹妹或许真的是不擅长学习。明明妈妈、爸爸、哥哥都不是笨人,也没听谁说过在拼音环节遇到这么难接受的知识过,怎么到了妹妹就成这样了呢?
我努力的说服自己接受妹妹不聪明这个假设,却又发现,她背诵《笠翁对韵》非常快,又很不甘心,想再次验证,于是继续跟她读:l-i-li,她读:乐-一-以。
绝望再次涌上心头。既然妹妹的智力没有问题,那就是我没有掌握教小孩子的技巧。能不能有一本书或者一个视频给我,能够教会我怎么做呢?
直到今天没忍住,我跟孩子爸爸吐槽自己的无能为力。爸爸回答我:很正常啊,我小时候也这样,咱家哥哥也这样。他还给我讲自己前段时间学习西班牙语的经历。西语的发音其实跟拼音的拼读是一样的,但是面对那些弯弯绕绕的音节,他就是拼不出来。只能死记硬背,到现在也没学会多少。
原来,学习语言都是这样的吗?也对,我现在英语的自然拼读,那些发音,也还是不太会,那又凭什么认为,我家妹妹刚学会了声母,就要无师自通的会使用拼音认字了呢?
原来,我不是没掌握技巧,而是没有足够的耐心,假如我改变自己急迫的心态,一步一个脚印的陪伴她,一点点的学习发音,那相信她很快就能够掌握了。
2、身体力行
前段时间发现儿子的作文水平有些差强人意,日常的摸底测验中涉及到阅读理解、看图写话这类,也能看出来有些后继无力。我想,是那段时间又疏于了阅读积累了。
怎么办?回家让他多读课外读物呗。说起来比较好说,但是在做的时候,却发现他非常排斥。哪怕我摆出来母亲的权威,也无法让他在书桌前安静的坐10分钟,只为读书。
我反思了下自己的行为,下班之后就是躺床上玩手机,再不就是开那些永远也开不完的会,而妹妹在一旁开心的玩玩具,他自己当然坐不住。
于是,我开始再次拿起书来读,每天在客厅、在卧室,哪怕是他们在玩玩具的时候,我也拿着一本书边读边写写画画。
惊喜的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儿子已经主动到书架上找书了!神奇校车、漫画论语、爆笑小古文、小鸡卡梅拉,都成了他的手边书,哪怕在睡觉前,也要读上几篇再睡觉,遇到好玩的还要讲给我分享。
很幸运,在教育孩子多读书这件事情上,我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方式,用身体力行的角度看待这件事,促进了自己和孩子的成长。
3、新的思想水平
我们能够在物质领域理解并接受“循序渐进”的原则,但在精神领域、人际关系,甚至个人品德方面,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即使理解了,也未必愿意接受或实践,结果妄图走捷径,想跳过关键步骤到达目的地。在对女儿的教育上,我就犯了这样的错误,于是平添失望和挫败感。
爱因斯坦曾说:“重大问题发生时,依我们当时的思想水平往往无法解决”。我们需要基于原则的思维方式,引导自己实现高效能并解决深层问题。
接下来要再次学习七个习惯,将自己再次提升到“由内而外”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