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助力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
——广西北海市政法机关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纪实
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时在铁山港公用码头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建设好北部湾港口,打造好向海经济”。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经过5年持之以恒的努力,北海结合自身优势,多措并举,谋定后动,为打造向海经济奠定坚实基础。北海市以全区第14位的面积、第13位的人口,创造工业总产值排全区第三、财政收入排全区第四的突出成绩,连续5年海洋生产总值位居全区第一。
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背后,是北海市两级政法机关和广大政法干警护航的身影。2021年,北海市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连续4年被评为建设平安广西活动先进市。在广西第三方机构组织的各市营商环境评估中,北海市连续4年排名全区第一。
▲北海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杨斌(右二)到广西长利硅科技产业园项目调研
以良好的法治环境做保障
在广西北港新材料有限公司不锈钢产品的各条生产线上,机械不停运转,工人忙碌而有序。
广西北港新材料有限公司2021年不锈钢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利税5.6亿元,同比增长67.64%。今年初,公司获得通行欧盟市场“护照”,与北海市联动加大产品出口和原燃料进口力度。“公司的高质量发展,得益于北海良好的法治环境。”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潘料庭介绍。
▲法官到金融产业城走访调研,问需金融企业,听取意见建议
企业项目发展到哪里,政法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北海市政法机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积极开展“走企护商除乱”行动,成立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担任组长的“走企护商除乱”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全市25个政法单位“一对一”联系全市7个工业园区和一县三区的所属企业,变身“专属顾问”24小时解决涉企问题。
打通营商环境痛点难点堵点,畅通企业发展的“高架桥”。北海市政法机关采取“大数据+脚板”模式,实地了解企业生产经营难题和法律问题,将企业“问题清单”转变为政法单位的“履职清单”。截至目前,走访问需企业2253家次,开展“法治体检”等活动25场,收集到企业意见建议2000多条,现场处理1700多条。
“我们以为打这个官司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没想到法院处理纠纷这么高效,多亏了法官和调解员的调解,大大节约了我们的诉讼时间和成本。”原告代理律师激动地说。去年,北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委托诉讼服务中心特邀调解员利用网络调解平台,高效化解一件合同纠纷案。该案从立案到履行仅耗时60天,为企业快速追回工程款2000多万元。
将企业“诉讼之累”变“发展之力”,北海市积极探索多元解纷新路径,发挥侨港一站式多元解纷工作室、民营经济领域纠纷化解中心、“法院+工会”等多个多元解纷品牌效应,整合工会、工商联、市场监管、银行等部门力量,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
▲公安民警对企业保安人员进行警务技能培训
北海市推行“党建+警务+企业(项目)+N”模式,创建“一企一警”工作机制,探索“1+3+N”警企共建模式,严厉打击破坏企业生产经营等违法犯罪行为,下好排查“先手棋”,打赢化解“主动战”。
“我们公司虽地处偏远,但公安民警每天都巡逻到厂区门口。企业周边的治安良好,感觉特别安心。”信义玻璃(广西)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张明感慨。
以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做支撑
依托北海优良港口优势,广西太阳纸业有限公司也实现“原料运进来、产品运出去”高效发展,70%的生产原料依托港口进口,产品销往亚洲、欧洲等国际市场。公司采购中心木片部总监高建告诉记者:“北海公平的制度环境,为我们公司快速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公司采购中心木片部总监高建告诉记者:“北海公平的制度环境,为我们公司快速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下一步,公司将发挥港口优势,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出口比例。”
▲北海市淀粉工业总厂破产和解交接仪式
2022年2月2日,随着破产管理人将营业执照、公章等资料移交完毕,标志着北海淀粉厂已“浴火重生”。该破产案件的和解协议草案经债权人会议100%表决通过,实现抵押债权人清偿率、职工债权清偿率、税收债权清偿率均达100%,普通债权清偿率高达34.2%,最大化地实现债权人利益。
挽救危困企业,就能为疫情影响下的经济注入发展动能。北海市两级法院推动破产处置“府院联动”,从企业及债权人、职工的利益最大化出发,健全完善破产管理人选任、考核和分级管理机制,成立北海市破产管理人协会,引入28.5万元财政资金解决“无产可破”案件的管理人报酬问题,为疫情影响下的企业提供了“再生之路”,盘活了企业高质量发展“大棋局”。
法治向人心多一分延伸,群众获得感就更多一分。“办理案件绝不是机械操作,要慎诉慎押,防止够罪即诉、一诉了之。”北海市海城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梁广平说。
北海市两级检察院严惩妨害企业管理、强迫交易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监督解决涉企“执行难”问题。持续开展涉非公经济案件立案监督和羁押必要性审查专项行动,对涉民营企业家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做到每案必审,大力推进“挂案”、申诉积案清理行动,纠正涉及民营企业案件“不应当立而立”“应立不立”等突出问题,保障企业抓住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及时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
目前,惠科电子、信义玻璃、太阳纸业、新福兴和银基国际滨海旅游度假中心等重大项目在北海加快推进。在全国上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形势下,北海“风景这边正好”,凸显了海洋新兴产业强劲的发展势头。
以优质精准的法治服务提效能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北海具有3000年珍珠采集历史,被誉为“南珠之乡”。
▲检察官到养殖基地走访,了解经营情况。
可北海南珠一度陷入困境,全市珍珠养殖仅剩几十户。北海市痛定思痛,坚持生态立市,走绿色发展之路,谋篇布局“陆”“海”文章,加强产业规划和引领,与海南大学、广西水产科学院等合作,打造“万亩南珠产业核心示范区”等5个“万亩产业”,规划发展2万亩深水抗风浪养殖产业区,让农户从中受益。
“扩大养殖规模,得益于北海坚持生态立市和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北海市珍农协会负责人介绍。
十里碧波银滩、百年南洋古街、千年珍珠文化、万年风情涠洲岛……北海,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已成为国内知名的滨海旅游城市。
北海市把发展文旅产业作为打造“向海经济”的重大战略选择,充分发挥海洋资源和历史文化优势,徐徐铺开文旅产业蓝图。
北海市两级政法机关主动顺应经济发展新形势,在全区率先成立“高端服务业纠纷多元化解中心”“互联网金融巡回法庭工作站”,立足经济开发区、社区等设立23个“党建+诉源治理”工作站,搭建集法律咨询、答疑解惑、纠纷排查、调解指导、诉调对接为一体的解纷平台,把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送到“家门口”。选派检察官挂点企业开展“一对一”的“量体裁衣”释法解难活动,“法治剧场”“法治书吧”“法律诊所”等平台推陈出新,共建企业法治文化,不断延伸政法服务。
“一册在手,办事不愁!”北海市法学会办公室负责人介绍,企业和群众只要依据《北海市政法系统服务企业办事指南》按图索骥,一次性准备所需材料,即可顺利将事情办完,有效破解企业“跑前疑惑”。
▲银海区司法局开展“走企护商除乱”行动暨“送法进企业”活动
为培育经济开放的法治沃土,北海市政法系统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北海市公安机关精简企业年审程序,将承诺的办结时限压缩85%,“高精尖缺”外国人工作、居留业务办理时限压缩64%;北海市两级法院持续推进繁简分流、速裁速办,2021年审结涉企民商事案件11485件,当场立案率99.68%,平均审理用时比其他民商事案件缩短近30%;北海市两级检察机关推广“一站式绿色服务企业通道”,推动涉企案件先立快审;北海海事法院细化涉企案件审理执行八项司法举措;北海市司法局打造半小时服务圏,提高服务质效。
落地北海的信义玻璃项目,从洽谈到落地开工只用4个月;福达冷链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只用40来天;金融小镇项目一年内的注册落地企业达163家。政法服务“加速”助力优化营商环境跑出了“北海速度”,也将护航向海经济乘风破浪、勇立潮头!
(广西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