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他让“鸭屎泥”焕新生,禾苗告别“坐秋”!丨刘更另
2025-02-15 08:11  浏览:806  搜索引擎搜索“错改B2B”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错改B2B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在湖南省祁阳县官山坪村,有一种非常贫瘠的土地,被当地人称为“鸭屎泥”。这种土地,一遇冬干,第二年插下的禾苗就迟迟不生长,也不发根,一直拖到秋天才开始缓慢生长,水稻单产很低。当地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坐秋”。

1945年湖南大旱,导致第二年的禾苗严重减产,出现了骇人听闻的大饥荒。

而一位从苏联留学归来的土壤肥料学家刘更另的出现,让“坐秋”成为历史。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刘更另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1959年,博士毕业的刘更另带着满腔热情和农学知识从苏联回到了祖国。

不久后,党中央发出号召,解决北方盐碱地和南方低产水稻田。学土壤耕作专业的刘更另很是兴奋,他认为,“知识分子要到农村去,到生产前线去”。只有到基层,才能将所学知识和生产实践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于是,他前往饥荒问题严重的湖南省祁阳县,投入改良鸭屎泥田的战斗,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刘更另在田间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要解决鸭屎泥田的问题,首先就要解开一直困扰村民们的谜团,为什么会出现“坐秋”现象。

哪里最艰苦、粮食产量最低就从哪里开始。刘更另一头扎进乡间,白天带着科研人员在试验田里观测数据,晚上召集科研人员开总结会,常年都在祁阳官山坪的实验站蹲点。他带领团队做了一百五十多次实验,历时三年多,终于找到了让水稻“坐秋”的原因——缺磷。

磷元素是农作物生长的必要元素,它在土地干燥的过程中会被固结。而当地的土壤属于第四纪红土发育的红壤,其中的含磷量本身就极少,一遇干旱,土壤中的磷元素就被牢牢“锁住”,无法被水稻吸收,水稻缺少了生长的必要元素,自然会生长缓慢。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64年,刘更另(中)同事在湖南祁阳官山坪试验基地田间合影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在进一步实验中,刘更另发现磷元素在土壤干燥的过程中会被固结,而泡水、提高泥温、多犁地等措施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给土地施用磷肥也能有效地给水稻提供起所需要的磷元素。

给土地施用磷肥并不是完整的解决方案,就像刘更另所说:“施用磷肥只达到了‘治标’作用,只有培肥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才能保证水稻高产稳产。”

对于治本之道,刘更另给出的答案是在田里种植绿肥,特别是豆科绿肥,比如紫云英,既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有机酸和有机胶体,还可以利用其共生固氮作用,增加土壤中的氮素。并且种植了紫云英之后,有机物含量提高的土壤能让被“锁住”的磷元素活化。

最终,刘更另总结出“冬干坐秋,坐秋施磷,磷肥治标,绿肥治本,以磷增氮,加速土壤熟化”的规律。这一成果在1964年被大力推广,仅祁阳县就推广了1.13万公顷,增产30%到50%。曾经的“鸭屎泥”,变成了当之无愧的良田!

刘更另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前线和科学实验一线工作。从1960年开始,他扎根祁阳农业生产第一线30多年,每年在实验站工作300天以上,为我国山区开发、南方红壤和低产水稻田改良、耕作制度改革、山丘区生态建设和农林牧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淑军,秦道珠,黄晶,徐明岗,张会民,高菊生,张璐,刘立生.大地情怀——记刘更另院士的科学人生[J].湖北农机化,2019(12):3-5.

[2]秦道珠,黄晶,高菊生,刘立生.“北京来的科学家立了大功”,却将感谢信尘封20年[N].中国科学报,2019-7-14.

[3]桂熙娟.红土地走出来的院士:刘更另[J].中国农资,2006(5):66-68.

[4]土丰.土壤和植物营养学家:刘更另[J].世界农业,2000(3):18-19.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发布人:0f6d****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