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长达7年零三个月,从775年,杜甫44岁,逃亡途中与亲人失散,幸得表侄援救才保命。
困居长安
马嵬坡事变后,肃宗继位,杜甫把希望寄托在肃宗身上,前去投奔,被故人捉住,送到长安,困居长安,杜甫写了很多为国家焦虑,思念亲人的诗,比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供奉官左拾遗
安禄山被儿子杀死,时局稍有变化,他偷偷逃往凤翔,拜见肃宗,任左拾遗,主要任务是看见皇帝的命令不便于时,不合理的,提出意见。但因上疏就宰相房琯,又因过于实诚,肃宗不太喜欢他,让他回家探亲,途中再次看到黎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写出《北征》这篇代表作。
随后他依旧做皇帝的供奉官左拾遗,这一段时间他终日供奉皇帝,视为无上的光荣。后因宰相房琯受牵连,被派到华州做文教工作,经过新安、石壕、潼关,写出了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移居秦州赶赴同谷
在华州没多久,他就罢官了,当时的局势,他觉得当官没什么意义。中原地带战乱不停,长安又生活不起,举家搬迁到秦州,现甘肃天水,但这里也并不太平,吐蕃不断骚扰边疆。在秦州居住不满四月,又赶赴同谷,现甘肃陇南市成县,途中拾橡栗充饥,这一年是杜甫最艰苦的一年。
成都草堂
48岁那年,杜甫到达成都,找到一片荒地,请求多方帮忙营建了草堂,在这里,杜甫终于有个落脚的地方,这个时期他写了很多歌咏自然的诗。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最让草堂热闹的是成都尹严武,中间有一段严武被调往长安,成都叛变,杜甫又外出逃亡了几年,直到严武再次回成都做成都尹,他才回到草堂,直到严武去世,他离开草堂。除去中间逃亡的一年九个月,杜甫在草堂生活了不满四年,但这里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圣地。
䕫州
此时杜甫已经56岁,在这里他种植了四十亩的柑林,生活可以维持,但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不断缠绕着他,但在这里的两年,写了四百三十余篇诗,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
但这里气候恶劣,朋友稀少,生活虽可以维持,也不想久住,他再次启程,预备沿着汉水回长安,但是一路战争不断,自己又疾病加身,贫困交加,最后在湘江的舟中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结语
至此,伟大的诗人杜甫的一生结束了,这一生各处流浪,食不果腹,衣不裹体,但他没有怨天尤人,依旧心系人民,为国家担忧,依然寄希望于统治者身上。他的诗都与时事交融,并不被当代人喜欢,以至于在他死后四十年后,才开始听到对杜甫诗的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