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佛出门就是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这次我们的目的地是苏州的老城。行前就决心好,只走路,望野眼,吃喝,不理会文化历史。
特地穿上了松大透气的宽裤长衫,事后证明这种衣服非常合情合景。时节正当六月,骄阳半隐在云里,并不直接露面,却还是让热辐射出来,温度好似夏日一般。
坐公车到达的车站名叫平门东。下车就看到一条长街,这是山塘街---苏州吃喝穿用展示街。
汉服店,糕团店和点心铺们洒满了一街,平实的小屋小巷参差不齐的排列两边。这中间时常闪现出一两个旧时风格的住宅,它们狭窄但深邃,和威尼斯的夹弄一样;有时候会闪现出引人遐思的轩昂屋顶,有一个小牌子钉在墙上,说这是什么庵,什么宅的旧址。这些宅子们早就被肢解了,但还能看到它们旧时的模样,就那么有疤痕,被肢解的矗立着,竟然也显露出一种难言的底韵。好像是这条街上的老人,安静的站立在属于他们的角落里,带着好奇的表情,无言的看着你。
我被“梅花糕”的名字吸引,要看看它的模样。梅花糕大概很大,但现在被切开了卖,早没了梅花的形状。它有点粉红,但被裸露出来的赤豆沙染成了深黑红,放在纸杯里,要用小棒棒挑来吃。看看杯子不大,粘糕夹着红绿丝,有陈皮的味道。但也就是这些了,梅花是啥味儿的?
路边有一家点心店,生意相当的红火,却是有趣的国营作风:用大碗盛东西,把筷子直笔笔的插在圆筒里,还塞得满满的。顾客须自己搭座,自己取食。而服务员只负责把狼籍盘碗收掉,再用粗抹布抹一把桌子。
我们自己取了一笼汤包,找了座位坐下。桌上的醋只有三分酸,倒有七分甜,从大筷桶里取出筷子,夹住一只小包子,蘸醋,一口咬下去,......,无汁?这时听得小佛一声惊呼,手忙脚乱地擦拭着衣摆——原来不是无汁,而是我那粗暴的一口让汁水自己另找了出口,直射右下方,溅到坐在右边的小佛的衣摆上。
山塘街路不宽,刚好够人两边穿梭着逛。一排排矮房几乎都当了铺子。铺子的空隙里,现出了街后一条青绿但浑浊的河,有时候现出小石桥。江南最美的就是这窄河和小石桥了,放眼看去,一脉水流引导着百户人家。你在小石桥上时,自己觉得自己高高的,水离你不远,沿河的矮屋,白墙,木格窗也离你不远。
桥边有个神兽。长得跟谁都不像。文化了一下之后,知道这里有七狸猫和大白龙的故事。故事我也没看明白,大约有小河的地方,就会有看不见的龙,看得见的石头老桥,和谁也不认识的神兽罢。
虽然吃过两番了,再看见汤圆我们又饿了,也又进去了,这个小店不是国营作风,但非常南方人做派:很随和,挺干净,店堂小小的,每一桌都已经坐了人。又是要搭座的,而且邻座又是爱被搭讪的。
墙上也不空着,贴着本店汤圆的特色,糯米泡八小时,挂六小时,在14度气温里忘记用几小时研磨出糯米粉来,再怎么用心做出汤圆子。
店面小但出食快。几乎坐下就端上了圆子。肥胖皮厚馅儿实。第一口只咬到那被描写的皮子,想必是要让人体会这糯米不一样的口感。然后不忽然地从糯米粉深处,涌出一股不可阻挡的,浓浓的“爆浆”,甜浓甜浓的。
汤团店出来,街道还在延伸。不过变得窄了。这里有一家很可爱,很别致的陶土器物小店。老板本人说一口地道上海话,却是苏州人,热忱介绍自己的作品和自己。我对两只斗笠形的陶碗非常钟情。它们大小合适,价格合适,饱满的碗形和沉沉的质地都令我爱不释手。
可我想到了我那已经满溢的餐具柜。
这茶具上的画,真叫人看不够
门里的老太太,一定是个幸福的人
石桥一座接一座,都小巧
西塘周庄乌镇朱家角的近亲
忘记是山东还是山西的会馆了,气势不凡
这健谈的老爷子83岁了,把苏州话说得个掷地有声。
随后,我们想歇脚的时候,路遇一家茶馆
感觉这茶馆没法更漂亮了。
庭院深深,回廊曲折,竹帘半掩,坐席空待
早年那些爱下棋,爱闲聊的大爷们,如今不常见了。可惜了这一个好去处。不过此处不是给贩夫走卒们的。这里叫南社诗茶。听着就有诗意。庭院里種几枝竹,庭院外沿河一行柳。树荫下凉风习习,可惜蚊子不少。我们点了一盏普洱,人家给了两大热水瓶的热水,玻璃茶壶,两小块茶砖,一块陈皮,一盘点好的蚊香。可是忘记了给杯子,哈哈!
山塘街后又是一段意外,不过是小佛设下的意外。我们到了平江路,非常著名,非常热闹的平江路。
这家捏陶馆低调,是教人做陶的。主人居然虚掩了门,自己却不在家。感叹夜不静,户不闭。
简直是扇子小博物馆。
神往那种红泥小碳炉上煎茶自饮的意境。
以为挂了个香熏,想不到是挂了个小音箱。
现在时兴让一套茶具各具姿色。
平江?
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这夜风和这个市集的风气,合了一句“青楼绮阁已含春”
今天学了一个关于缂丝的学问,是卖扇子的小姐姐教的。
晚风最爱汉服妇
现在有点想找描写这类女子的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