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按扫码或
查看并下载原文
2022年汛期,受持续强降雨影响,珠江流域(片)西江、北江、韩江接连发生8次编号洪水,其中北江第2号洪水发展成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水,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给流域的防洪体系、防御能力带来了严峻考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级水利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水工程防洪调度、抢险技术支撑,成功实现洪水防御“四不”目标,取得了防御珠江洪水的全面胜利。
一、雨情水情
受拉尼娜事件及亚欧中高纬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异常影响,2022年5月下旬开始,强降雨中心在北江、柳江、桂江等区域高度重叠。珠江流域在连续两年多季连旱后遭遇罕见“龙舟水”,旱涝急转。6月相继发生两次流域性较大洪水,其中北江发生1915年以来最大洪水。本次流域雨情、汛情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降水总量大且落区集中。5月下旬至7月上旬,珠江流域累积降雨量622mm,较常年同期偏多约4成,其中北江、韩江累积面降雨量分别偏多121%、81%,均为1961年有完整资料以来同期最多,东江、西江下游、西江中游累积面降雨量分别偏多69%、52%、49%,均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2多。流域内累积最大点雨量为广东清远马头面2230mm。
二是编号洪水多且分布集中。西江发生4次编号洪水,编号次数列新中国成立以来第2位,且集中在5月30日至6月19日的三周内。北江发生3次编号洪水,编号次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多,集中在6月14日至7月5日的三周内。韩江6月13日发生1次编号洪水。珠江流域6月中旬一周内接连发生2次流域性较大洪水。
三是洪水量级大,持续时间长。北江中游干流控制站飞来峡水库6月22日最大入库流量19900m3/s,为建库以来最大,重现期超100年。下游干流控制站石角水文站6月22日洪峰流量18500m3/s,为1924年建站以来最大实测流量。西江洪水、北江洪水历时长,其中西江梧州站水位累计超警戒17天,北江英德站水位累计超警戒19天。
四是中小河流洪水多发。5月下旬至7月上旬,流域内共计274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广西桂江、广东武水等10条河流发生超保洪水,北江干流及支流连江、桂江支流灵渠、粤西沿海根子河等4条河流发生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洪水。
二、防御工作
面对严峻汛情,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及珠江流域广东、广西等省(自治区)水利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锚定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北江西江干堤不决口、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不受淹的防御目标,立足最不利情况,超前部署、全力以赴、尽锐出战,有力有序有效抗洪减灾。
1.靠前指挥决策,滚动部署防御工作
在珠江防汛抗洪关键时刻,国务委员、国家防总总指挥王勇亲临珠江流域指挥部署;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李国英2次深入一线,现场指导西江、北江防洪控制性工程调度运用,并多次主持专题会商部署洪水防御工作。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逐日组织会商,5次紧急连线珠江水利委员会等单位研究确定西江、北江水工程调度方案。广东、广西等省(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落实防汛主体责任,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部署、果断决策、深入一线指挥防汛救灾工作。
2.强化预报预警,及时启动应急响应
水利部启动水旱灾害防御Ⅲ级应急响应,发布洪水预警1022次,其中红色预警24次;滚动更新洪水预报427站7970次,提前48小时精准预报西江、北江重要控制断面的洪峰量级,为西江、北江错峰调度提供了有力支撑;先后发出23次通知,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安排部署珠江流域暴雨洪水防御工作。珠江水利委员会、广东省启动防汛Ⅰ级应急响应,广西壮族自治区启动Ⅱ级应急响应,全面投入防汛抗洪抢险。
3.科学调度工程,充分发挥防洪效益
通过精细调度流域干支流40余座水工程,科学拦洪、分洪、错峰、滞洪,有效减轻西江、北江下游防洪压力,将洪水量级控制在西江、北江及珠江三角洲主要堤防防洪标准以内,减淹城镇551个(次),避免转移346.36万人(次),减淹耕地592.5万亩(1亩=1/15hm2)。
联合调度运用西江水库群。充分发挥西江干支流24座重点水库作用,尽力削减梧州站洪峰流量,并避免西江、北江洪水恶劣遭遇,为使北江洪水畅泄创造有利条件。一是调度上游龙滩、天生桥一级、岩滩等水库群合计拦洪20亿m3,其中龙滩水库最大入库流量4910m3/s,出库流量仅500m3/s。二是调度支流郁江百色、柳江落久、桂江青狮潭等水库合计拦洪9亿m3,有效减轻柳州、桂林等防洪压力的同时,尽力为干流错峰。三是调度在建的大藤峡水库预泄腾出约7亿m3库容,发挥西江最后一个防洪控制性枢纽的关键作用,在确保自身安全前提下精准削峰。通过西江干支流水库群联合调度,降低梧州江段水位约1.8m,降低珠江三角洲西江干流水道水位约0.4m,保证了西江沿线防洪安全,并减轻了对北江洪水下泄的顶托。
系统调控北江特大洪水。依托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综合采取“拦、分、蓄、滞、排”措施,控制石角站流量低于北江大堤设计行洪流量(19000m3/s)。一是联合调度13座重点水库。上游乐昌峡、湾头等水库全力拦洪;支流锦江、南水、长湖等水库适时错峰;干流控制性工程飞来峡水库拦洪5.7亿m3,在尽力减少库区淹没的同时,精准削减石角站洪峰流量1100m3/s。二是果断启用潖江蓄滞洪区。通过潖江河道天然滞洪,并先后运用独树围、踵头围、大厂围、江咀围、下岳围等,合计滞蓄洪水3亿m3,最大削减石角站流量680m3/s。三是及时利用北江干流下游的芦苞闸、西南闸分洪1300m3/s,进一步减轻北江大堤防守压力。通过上述措施,降低石角站洪峰水位约0.6m,降低珠江三角洲北江干流水道水位约0.3m,控制石角站流量不超过18500m3/s,确保了北江大堤和广州市等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防洪安全。
4.加强巡查防守,高效处置工程险情
水利部先后派出30多个工作组、专家组赴基层一线,督促指导地方做好水工程调度运用、堤防水库巡查与防守抢护等工作。广东、广西两省(自治区)各级水利部门累计派出1万多个工作组、专家组,组织巡堤巡坝65万人次,及时妥善处置8个水库水闸较大险情、北江大堤石角段6处渗水管涌等险情,确保了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
通过各方共同努力,珠江流域性洪水未造成人员伤亡,水库无一垮坝,重要堤防无一决口,重要基础设施无一受损,确保了西江、北江干堤等重要堤防安全,确保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安全。
三、存在问题及工作意见
防御洪水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是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不完善。防洪控制性水库不足,柳江洋溪、桂江黄塘水库未建设,北江主要支流连江等无控制性水库,大洪水调控能力有限。部分干支流堤防不达标。潖江蓄滞洪区围堤、进退洪设施等未建成,难以精准控制分洪运用。
二是部分水库防洪运用受限。飞来峡、湾头水库运用至防洪高水位产生的临时淹没制约防洪作用充分发挥。乐昌峡水库设计移民任务未完成,遇较大洪水防洪库容难以运用。
三是部分报汛站点错报漏报。河道报汛流量根据水位流量关系推算,易受底水状况、下游顶托等影响而发生偏差,导致数据失真。部分站点因监测设施受淹损坏或通讯基站损坏,在汛情关键时刻存在测不了、报不出的情况。
四是预报精度有待提高。降雨预报不确定性大,预见期内降雨落区、强度可能存在较大偏差。洪水产流、汇流、演进等模型及参数受土壤饱和度、洪水组合变化等因素影响,需进一步调整完善。
五是精细调度能力仍存短板。北江下游河道下切,还未开展全断面测量、堤脚隐患尚未全面治理,安全行洪能力有待研究论证。西江、北江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水库群主辅结合、精准调控的潜力还需进一步挖掘。预报与调度衔接不够紧密,降雨预报或某一骨干工程调度发生较大变化时,基于全流域的预报调度实时动态优化能力不足。
需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手发力,针对性补短板、固底板、锻长板,进一步提升珠江流域洪涝灾害防御能力。
一是加快完善防洪工程体系。以流域防洪规划修编为契机,立足流域单元完善防洪工程体系,稳步推进潖江蓄滞洪区安全设施建设,加快洋溪等重点工程前期工作。充分考虑城市发展、地面沉降等因素,复核堤防防洪标准,同步实施大江大河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和城市堤防达标加固。
二是健全库区淹没补偿机制。全面摸排重点水库正常蓄水位以上临时淹没影响,开展库区临时淹没补偿研究与试点。结合防洪法修订,建立健全水库防洪运用库区临时淹没补偿长效机制。
三是提升雨水情测报能力。加密洪水期间测流频次,实时开展上下游、干支流数据合理性分析,滚动复核修正报汛信息。适时开展水文测站升级改造,提高防洪标准,增加卫星信道,保证极端条件下正常报汛。完善水文监测站网布局,加快构建气象预报、雨量监测、水文测报三道防线。
四是加强流域防洪基础研究。分析西江、北江中下游河道下切对河道行洪能力及堤防安全的影响,复核确定安全泄量。根据流域下垫面变化及实测洪水资料,深化“降雨—产流—汇流—演进”机理与规律研究。
五是推进预报调度智慧化。加快构建数字孪生流域,以水工程防灾联合调度系统为着力点,推进预报调度一体化、调度预演智慧化。组织开展针对多库串联、并联、混联调度的“反算”技术攻关,提升动态预演和联合调度水平。扩展在线率定验证功能,根据实测洪水资料,实时提取、滚动优化模型参数,提高计算精度。
四、主要启示与经验
面对水旱灾害防御新形势、新问题、新要求,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以战代练,注重从成功的防御实践中提炼总结经验,用经过反复检验的经验指导实战,不断开拓水旱灾害防御思路,提升水旱灾害应对能力,增强抵御严重水旱灾害的信心,加快推动新阶段水旱灾害防御高质量发展。
1.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总书记多次就防汛抗旱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心系人民的深厚情怀和对防汛救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做好防汛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水利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扛牢政治责任,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锚定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北江西江干堤不决口、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不受淹的防御目标,全力以赴、尽锐出战。广东、广西两省(自治区)紧紧把握住及时转移危险区域人员这一守底线措施,做到应撤尽撤、应撤必撤、应撤早撤,共转移近37万人,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事,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了人员零伤亡。
实践证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给防汛工作明确了目标和评判标准,增强了“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使命感,为防汛各条战线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注入了不竭精神动力。
2.必须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忧患意识、底线思维、极限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近年,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水旱灾害突发性、异常性、不确定性更为突出。2020年,长江、淮河、松花江、太湖发生流域性洪水。2021年,河南郑州“7·20”暴雨打破大陆小时降雨量的历史极值,珠江流域部分地区连续两年遭遇多季连旱。水利部门牢固树立水旱灾害风险管理理念,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提前部署、严阵以待。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年初主持召开全行业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会议,超前动员、部署。水利部3月份组织开展汛期洪旱趋势预测,将珠江流域可能偏大的洪涝灾害风险及时通报珠江防总和有关省份,要求扎实开展备汛工作,做好预案、队伍、物资、蓄滞洪区运用等各项准备。流域有关省(自治区)宁信其有、宁信其大、宁信其重,全力推动水毁工程修复,深入开展汛前检查,聚焦薄弱环节、重点地区、特定节点,精准排查整改水旱灾害突出风险隐患,以防御措施的确定性应对水旱灾害的不确定性,筑牢水安全保障防线。
实践证明,树牢风险意识、忧患意识,增强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是把握全球气候变化下水旱灾害的新特点新规律的必然要求,是打好洪水防御有准备之仗、有把握之仗的前提条件。
3.必须夯实防洪减灾工程体系这一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加快水利、能源、通信、市场等建设,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水利部坚持建重于防,把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作为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之一,立足流域单元系统谋划。珠江流域各省(自治区)全力推进防洪工程建设,以大藤峡水利枢纽为代表的一批流域骨干水利工程相继建成投入运行;累计建成江海堤防2.7万多km、各类水库2万余座、水闸1.1万余座;以河道堤防为约束边界,骨干水库、蓄滞洪区和分洪水道为调控单元的珠江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形成,流域整体防洪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为战胜流域性洪水奠定了坚实基础。在2022年防御实践中,西江、北江上游水库最大限度拦洪,支流水库群全力错峰,大藤峡、飞来峡等控制性水利枢纽精准削峰,潖江蓄滞洪区及时开启蓄洪,芦苞闸、西南闸有效分洪。在此基础上,北江大堤成功抵御1915年以来北江最大洪水,西江中下游堤防成功抵御近一个月持续大流量行洪,堤防束水归槽,洪水安全宣泄,确保珠江三角洲和重要基础设施防洪安全。
实践证明,日益完善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是抵御洪水的坚固防线,是减轻洪涝灾害损失的硬核力量,是保障流域防洪安全的底气所在。
4.必须构建“四预”措施和“四个链条”相结合的防御矩阵
水利部门坚持“预”字当先、“实”字托底,将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贯穿洪水防御全过程,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水旱灾害防御矩阵。遵循“降雨—产流—汇流—演进”规律,加强“流域—干流—支流—断面”水文监测,滚动更新洪水预报,主要江河控制站点预报总体比较准确,其中北江洪水流量预报平均误差3.6%,平均预见期14小时,为防洪调度和指挥决策等提供了有力支撑。及时向防汛责任人和社会公众发布江河洪水预警,预警信息迅即直达防御一线、做到全覆盖,为危险区人员群众转移避险赢得宝贵时间。遵循“总量—洪峰—过程—调度”规律,对河道及堤防、水库、蓄滞洪区调度过程和洪水演进情况进行动态模拟预演,为洪水防御提供科学决策支持。根据洪水预演结果,迭代更新防汛预案,指导地方贯通“技术—料物—队伍—组织”链条,预置巡查人员、技术专家、抢险力量,提前做好防汛准备。
实践证明,构建“四预”措施和“四个链条”相结合的防御矩阵,实现“防”的关口前移,确保了防御措施跑赢洪水发展速度,是夺得珠江洪水防御工作主动权的重要支撑。
5.必须系统、统筹、科学、安全调度水工程
水工程调度原则是系统、统筹、科学、安全,调度决策的核心问题是“守”与“弃”、“蓄”与“泄”的问题,在多目标、多手段、动态调度的情况下,合理确定保谁、用谁、怎么用、什么时候用。在珠江洪水防御实践中,我们给出两个解决方案。
一是坚持流域统一调度。站在流域防洪全局高度,根据雨情水情汛情变化,精准调度运用河道及堤防、水库、蓄滞洪区为核心的流域水工程体系,统筹安排“拦、分、蓄、滞、排”措施,做到上下游同心、左右岸同力、干支流同济,充分发挥流域水工程体系的综合减灾效益。如,在防御西江4号洪水期间,通过西江干支流24座水库联合调度,削减梧州站洪峰流量6000m3/s,据测算,若各自按规则调度,仅能削减梧州站洪峰流量500m3/s左右。
二是精准聚焦对象、精准明确目标、精准落实措施。针对每一次降雨过程和洪水演进过程,逐流域、逐区域、逐河段分析研判存在的防汛风险隐患,进一步找准薄弱堤段、险工险段和洪水威胁区域,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流域骨干水工程的运用次序、运用时机和运用规模,全力确保流域、重点区域和重要基础设施防洪安全。如,在防御北江3号洪水期间,预报上游来水仍在加大,研判下游的潖江蓄滞洪区存在较大淹没风险,7月4日调度飞来峡水库短暂压减出库流量,为蓄滞洪区内人员转移创造了14小时宝贵窗口期。后续适时增加出库,减小库区淹没损失。7月6日在洪峰到来时实施拦蓄,削减1700m3/s洪峰流量,有效减轻下游河道行洪压力。
实践证明,坚持流域单元,坚持精准对象、精准目标、精准措施是遵循系统、统筹、科学、安全调度原则的具体体现,为充分发挥流域水工程体系防洪减灾效益提供了科学思路。
来源 |《中国水利》2022年第22期“2022年珠江防洪启示特刊”
作者 |姚文广(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司长)
责编 |李博远
校对 |吕彩霞
审核 |王慧
监制 |轩玮
✉投稿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