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编剧们在工作中都在用的、都喜欢的技巧。一套剧作基础理念,对于业内人士来说,它象征着剧本创作的不变法则。
一个故事想要吸引观众,最重要的就是得让观众喜欢上那个即将与我们一起踏上旅途的人。在主角出场的时候,他必须做点什么事——比如救一只猫咪——这个举动不仅定义了他是谁,同时也让我们,也就是观众,喜欢上了这个人。
板块一 如何在争夺观众注意力的竞赛中脱颖而出?
“它讲的是什么”就是电影的核心。“它讲的是什么”是我们写剧本的唯一起点。用好莱坞的说法,这叫作一句话故事或一句话简介。一句话故事写得好还是不好其实很容易区分。如果我读到一个一句话故事时第一反应是“我怎么没想到这个?!”,那么,它就是写得好的。
一句话故事的四个成功要素
思考“高概念(那些简单易懂的电影)”,思考“它讲的是什么”,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问题,站在观众的角度思考。
反讽(钩子):勾起兴趣,有情感共鸣。
美妙的脑补画面:让人产生更多期待,让人尽情想象故事的走向。
目标观众和拍摄成本:是给谁看的,以及拍出来要花多少钱。
绝杀的片名:出色的一句话故事组合拳里必须包括优秀的片名,并且能以一种聪明的方式(准确表述,又不会过于直白而显得愚蠢)说出来,作为整个故事的大标题。
一句话故事的市场调查
想要知道自己构思的东西怎么样,除了真正地走出去问别人,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体验全天候推销,任何站着不动的人都是可推销对象。跟别人一对一地聊你的电影,比让他们直接读剧本更能让你有所收获。
这是唯一能对你的作品进行判断的方法。如果一个“调查对象”正打算去别的地方,那他就是个完美人选。跟他们说话时会看着他们的眼睛,如果他们开始走神,或者目光飘忽,那就失败了。如果你能留住他的注意力,如果他想继续听你把这个故事讲下去,那就说明你这个创意非常棒。
板块一小结:
一句话故事是故事的密码,是它的基因,是始终不变的东西。冲突最强烈、主角最招人爱、反派最遭人恨、目标最明确、最原始的,就是稳赢的一句话故事。
板块二 如何对创意进行归类,进而打破俗套?
回溯影史,沿着不同电影类型的脉络,去了解影片之间奠基与继承的关系,以及艺术手法如何一步步向前发展。拿出相同的东西……但要不一样!
作为起点的10种电影故事类型/故事模板
控制叙事的物理法则永远有效。这些模板有它们的成功之处,所以被反复使用。
(一)屋里有怪物
《侏罗纪公园》,《异性》,《大白鲨》。。。
两个要素:一个是怪物,一个是屋子。你把角色放进屋子里,而屋子里有个他们急需杀死的怪物。
规则:
“屋子”必须是一个封闭空间。比如,一个养着恐龙的未来主义迪士尼乐园。
空间里必须发生过罪恶事件(通常是出于对钱或者性的贪婪),导致有一个超自然的怪物如同复仇天使一样,把那些犯下罪行的人杀掉,但放过那些悔悟的人。
剩下的无非就是“逃跑和躲藏”了。
突破:
设计怪物和怪物的超能力。
在吓唬人的方式上创造新意。
(二)金羊毛
《绿野仙踪》,《星球大战》,所有的劫盗电影。。。
追寻类的神话故事。一位英雄为了寻找某样东西而“踏上旅途”,并在旅途结束后找到了另一样东西——他自己。
规则:
主题都是主角的内心成长,而那些对主角产生影响的事件就是情节。
关键点就是英雄或英雄们一路上所遇到的人和事。由于这些事件都是独立的,所以看起来好像各不相关,但实际上一定是相关的。
关键不在于路途的远近,而在于主角一路上所发生的转变。要做的就是想办法让转折点对主角产生影响。
(三)愿望成真
《小鬼富翁》,《大话王》,《冒牌天神》。。。
“我真希望我有一个什么什么”,“假如怎么怎么样”,能满足人们美梦成真的幻想。
出于某种原因,通常是因为我们喜欢主角,认为这是他或她应得的,于是他们的心愿就实现了,生活开始发生改变。
“愿望成真”的对立面,但其实基本同属一类的,就是“受到诅咒”,也就是“因果报应”的故事。
规则:
实现愿望的故事:
主角必须是一个被周围人欺压的灰姑娘型人物,因此我们会很希望有个人,或有什么东西能够给他带来一点点幸福。
主角必须明白,魔法并不是一切,像观众一样当个普通人才是最好的。
整个故事必须要能让人得到教训,结尾的设计要有良好的寓意。
因果报应的故事:
主角得是一个非常欠扁的人,但他身上必须有一些值得挽救的地方。
在开头设置一个主角“救猫咪”的桥段,这样我们就会知道虽然这个人是个混蛋,但还是可以挽救一下的。
主角要能通过魔法(虽然是诅咒)有所收获,并最终获得胜利。
(四)陷入困境
《泰坦尼克号》,《虎胆龙威》,《辛德勒的名单》。。。
一个普通人发现自己陷入了不普通的处境当中。
两个要素:一个人,指的是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一个困境,要想走出这个困境,主角这个普通人必须先战胜自我。
规则:
不论主角本身的能力如何,这类故事好看与否都取决于困境与主角之间的差距对比。秘诀就是:反派越坏,主角就显得越英勇。困境越严重,主角克服起来就越艰难。
不管反派是谁,主角最后都凭借自己的意志、个性和头脑战胜了力量远胜于他的反派阵营。
(五)人生变迁
《十全十美》,《普通人》,《醉乡情断》。。。
成长阵痛的故事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那正好是我们人生中最敏感的时期,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必经之路。
规则:
实际上讲的都是改变,虽然是在讲述痛苦和折磨,但其来源通常是一种外在力量:生活。
所有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只有主角除外。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就是让主角亲自去经历一番。
在“怪兽”偷偷地靠近了困境中的主角后,讲主角怎样慢慢意识到那个“怪兽”究竟是谁,或者是什么东西。
其实是在讲“放弃”,通过向那些比我们更强大的力量屈服来获得胜利,最终的落点是接受我们自身的人性。寓意:这就是生活!
(六)伙伴情谊
《末路狂花》,《海底总动员》,所有的爱情故事。。。
“我和我最好的朋友”这种故事总能让人产生共鸣,而且都很有人情味,全世界通行。
规则:
其实是爱情故事的一种伪装形式。所有的爱情故事也只是具有潜在性关系的伙伴电影。
一开始这对“伙伴”要互相憎恨对方,但通过两人共同经历的旅程,得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们需要对方。
在快到结尾时都要有一个“全部抛开”的段落,争吵,分手,解脱!
当影片落幕时,双双放下自我,获胜。
(七)推理调查
《公民凯恩》,《刺杀肯尼迪》,《唐人街》。。。
优秀的“推理调查”类故事讲的不是主角的转变,而是让观众在“罪案”发生之后,发现一些他们以前觉得不可能存在的人性阴暗面。
规则:
观众其实是破案的侦探。虽然银幕上的角色在替我们追查线索,但最终筛查信息的还是观众,被查到的东西深深震惊的也是观众。
讲的是发现过程。主角是如何代表观众的视角,一步步搞清楚为什么探究人性的阴暗面往往也是探究我们自己。把X光机器转向我们自身,问:“我们有这么邪恶吗?”。
(八)傻瓜获胜
《阿甘正传》,《莫扎特传》,《富贵逼人来》。。。
表面上,他只是个傻子,但通过进一步的检验,证明原来他才是我们所有人当中最聪明的那个。所有人都会低估他的能力,因此他就有机会在最后关头大放异彩。
规则:
让卑微的傻瓜与一个更强大、更有力量,通常也更有权势的坏人对立起来。
要素:一个失败者——看起来特别废柴、特别没用,身边所有的人都不相信他能成功——以及一个体制,也就是失败者对抗的对象。
通常傻瓜会有一个同伙,一个知道是怎么回事的“局内人”,觉得傻瓜绝对不可能逃出他对抗对象的掌控。这些角色通常会遭到闹剧式的打脸。
(九)体制之下
《飞越疯人院》,《教父》,《美国丽人》。。。
当我们因一个共同的理由组成一个群体时,少数人往往要为多数人作出牺牲,并因此经历很多起起伏伏。故事中的群体常常都很疯狂,甚至有自毁倾向。
规则:
通常会以一个外来者的视角展开。他就是我们——一个加入群体的新人,被某个更有经验的人带进来。
某个环境里的科技、语言或规则是普通观众不熟悉的,通过外来者角色来传达相关的说明。在影片里开口去问“这个东西有什么用”。
关于群体、体制,以及“家庭”的故事。既赞颂了体制,也暴露了体制吞噬个人的问题。
(十)超级英雄
《X战警》,《蜘蛛侠》,《角斗士》。。。
一个超乎寻常的人发现自己身处一个非常普通的世界里。生在一个不属于他的世界里,超级英雄必须对付的,是那些对他的独特视角和超常心智怀有嫉妒的人。
规则:
使观众对“身为异者”产生同情,必须给“天才”施加痛苦,而且要让这种痛苦跟他们的优势紧密相连。
先让英雄遭受误解,引起观众的同情,观众才能进而对他产生认同感。
板块二小结:
规则的存在自有其道理。当有一天,你觉得这些规则不再是一种束缚时,你将会惊讶地发现,其实它们反而是一种自由。只有当你明白自己打破了什么,你才能开始真正的原创。
板块三 如何勾勒主人公?
角色吸引观众进入故事中的世界。角色让观众产生共鸣。角色为故事的目标和需求服务。“他”就是一个能让我们产生认同感的人——甚至不用非得是一个“人”。
确立主角最基本的原则
能让我产生认同感。
能让我从他身上学到东西。
要有魅力,让我想继续看下去。
要让我相信他理应获得一个圆满结局。
具有某种原始的驱动力,让我感同身受。
创造的主角必须符合的要求
能在剧情环境中引发最强烈的冲突。
在情感上有最遥远、最曲折的路要走。
能讨绝大多数人的喜欢!
原始的驱动力
促使主角追求胜利的必须是一种基本的动机。生存、饥饿、性、保护所爱之人、对死亡的恐惧。
最好的创意、最好的主角都必须具有最基本的需求、渴望和欲望。
给主角危机,真正的危机,原始的危机。这种危机要很基本,这样观众才能理解。
在同等条件下,母女、父子、兄弟姐妹、夫妻这样的人物关系设定要比陌生人更好。
定演员
选角和概念其实是所有电影的起点。任何去看电影的人最先问的两个问题就是“讲的是什么”和“是谁演的”。
选角前切记:
理想的剧本遇到理想的演员,这种情况极其罕见。
不要在卖出剧本之前就去想选角的事!
不要为特定的演员去写角色!
不要坚信你写的角色一定会由某个演员来演!
一定要给自己留出足够大的选角空间。你的主角应该适合很多演员,而且这些合适的演员都要能“扛起”这部电影。
演员的类型
按照演员的类型去写角色,而不是按某一个明星去写,这样选角就不成问题了。这些类型的存在能满足我们的一种内在需求,即希望看到我们脑海中模糊的想象在银幕上具体地呈现出来。
“奋斗的小伙子”类
“春心萌动的好姑娘”类
“小淘气”或“机灵小鬼”类
“性感女神”类
“迷人男神”类
完成自我救赎”类
“遇到麻烦的尤物”类
“惹人爱的花花公子”类
“宫廷小丑”类
“智慧老爷爷”类
。。。。。。。
板块三小结:
跟了解不同故事类型的历史一样,各种角色类型的源流也是你必须掌握的知识。不管明星们怎么风水轮流转,角色的类型是永远不变的。每一种角色类型都有自己的故事线,会让我们想要反复观看,说白了,这就是把我们脑子里想象的和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对上号。
补充:继续完善“一句话故事”
用一个形容词来描述主角
用一个形容词来描述反派
一个明确而原始的目标或设定
板块四 如何给剧本打好地基,搭好骨架?
就像在无边的海洋中游泳的人一样,在幕与幕之间还存在着很多开阔水域。剧本中会有很多空白的区域让你感到迷茫、恐慌和窒息。水域中间需要有更多的岛屿,好缩短每一段游泳的距离。
布莱克·斯奈德节拍表
15个节拍,相当于15座岛屿。既然整部电影可以用一两句话就概括出来,那节拍表的每一处空白应该也能。如果做不到,那说明还没把结构想清楚!还只是在猜,在水里扑腾,在溺水的边缘挣扎。
开场画面(1):
阐明主题(5):
布局铺垫(1—10):
触发事件(12):
展开讨论(12—25):
进入第二幕(25):
副线故事(30):
玩闹和游戏(30—35):
中点(55):
反派逼近(55—75):
失去一切(75):
灵魂黑夜(75—85):
进入第三幕(85):
结局(85—110):
终场画面(110):
【括号里的数字代表各个节拍所在的页码。一个剧本的总页数应该跟赛马骑手的最佳体重数字差不多:110。虽然有些剧情片的剧本会更长一些,但内部的比例是不会变的。】
开场画面
一部影片给人的第一印象,它的基调、情绪、类型和规模都体现在其中。
是向观众展示主角起点的机会。在跟着他们开始这场冒险之前,先看看他们的“前情”片段。
与终场画面相对应,表明电影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通常,演员们只会读剧本的前10页和后10页,来判断里面有没有剧烈的变化,以及够不够吸引人。】
阐明主题
在一个结构得当的剧本里,前5分钟内一定会有一个人(通常不是主角)来(通常是向主角)提出一个问题或做一番陈述,他所说的内容就是影片的主题。是电影主题的暗示。
布局铺垫
剧本的前10页,最多前12页,叫作“布局铺垫”。这个部分就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要么抓住兴趣,要么失去兴趣。前10分钟之内,所有的角色都会出场或被人提及。
前10页也是我们给所有角色埋伏笔的地方,要把稍后要强调的人物属性都在这里呈现出来,还要展示一下如果主角想要最终获胜的话,必须做出怎样的改变,以及必须这样做的原因。
当主角想要什么或缺少什么东西时,插入需要弥补的缺憾。它代表了那些你必须呈现、反复呈现给观众的东西——主角的人生中缺失的东西。这些将会在剧本后面的部分引爆,暴露出来,然后被治愈。
触发事件
已经在布局铺垫阶段告诉了观众世界原本的样貌,现在,到了触发时刻,要将其彻底打破。这是需要像样的“救猫咪”桥段。
触发事件就是生活,那些时刻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改变人生的事件通常会伪装成坏消息的样子出现。虽然是好消息的对立面,然而等到冒险旅程结束的时候,它会引领主角走向幸福。
展开讨论
“展开讨论”部分其实就是——展开讨论。这是主角说出“这太疯狂了”这句台词的最后机会。而且要让他或她意识到这一点。我应该去吗?我敢去吗?当然,去了肯定会很危险。但我的选择是什么?待在这里不动吗?
进入第二幕
在一个总长110页的剧本里,它的出现不能晚于第25页。
在转幕节点我们离开了原本的世界,进入了一个跟之前完全相反的新世界。由于这两个世界的差别太大了,所以进入第二幕的动作一定要很明确。
主角必须自己做出转入第二幕这个决定,他必须自己选择上路。
副线故事
大多数剧本的副线故事都是爱情线,同时也是承载着电影主题的一条线。
也是一个小小的助推器,能缓和主线剧情转幕所带来的突兀感。就像旁切镜头,讲的是主线剧情,但切的内容却是别的东西。副线故事给了观众一个喘息的机会。
副线故事通常会引出一些新角色。通常不会在剧本的前10页里看到这些副线角色。这些角色其实是第一幕里某些角色的反面映像。
玩闹和游戏
它兑现对前提的承诺。它是电影海报的核心,是预告片里出现最多的段落,暂时放下剧情推进的地方,注意力都集中在“玩闹”上。暂时放下紧张的剧情进展,来看看创意的核心是什么。
这个部分的基调比其他部分都更轻松。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为什么要来看这部电影?当开发主管要求“再多加些看点”时,就是要加在这个部分。
中点
电影剧本分为前后两半,而第55页的“中点”就是二者的界线。电影的中点要么是“高点”,感觉主角的人生已经到达了巅峰(其实是假象);要么是“低点”,主角的世界彻底崩塌了(其实也是假象),只有走出这个困境,情况才能好转。
电影的中点都起到了改变影片动向的作用,其实并不只是呈现出一个“高点”或“低点”。比如还有“危机加剧了”。
与节拍“失去一切”互为一组,规则就是:在中点,事情其实没有看上去那么好;在失去一切的时刻,事情其实没有看上去那么糟。反之亦然!
反派逼近
从中点到失去一切,这是整个剧本最难写的部分。对主角不利的内在或外在力量开始增强。反派没有放弃,而主角孤立无援,只能自己撑下去。
主角在中点的处境一切看起来都挺好,然而虽然反派(可以是人、某种现象或某种东西)被暂时打败了,主角团队似乎也很团结,但事情还没完。这个时候,反派决定卷土重来,且气势汹汹。同时,内部的不和、怀疑和嫉妒也开始逐渐瓦解主角的团队。
失去一切
虽然看起来一片黑暗,其实只是暂时的。然而看起来的确像是彻底的失败,主角的生活方方面面都混乱不堪,一片残垣,看不到希望。
插入“死亡的气息”,在这个部分插入一些东西,什么都行,只要跟死亡有关就行。不管是剧情必需的还是仅有象征意味的,反正暗示一下有什么东西死了就行。这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让失去一切的时刻显得愈加沉痛。
灵魂黑夜
这是黎明前的黑暗,是主角找到方向、绞尽脑汁想出拯救自己和大家的终极办法的前一刻。但在这一刻,那个终极办法还毫无头绪。
这个部分之所以有用,是因为它是原始的。每个人都有过那种感受——绝望、迷茫、烂醉,而且愚蠢。只有当我们承认了自己的卑微和软弱,向命运屈服时,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只有先被打败,我们才能得到教训。
进入第三幕
现在主角在外部(主线故事)和内部(副线故事)——两条线已经相交和融合——都占了上风,通过了所有考验,竭力找出了解决办法。现在他所需要做的,就是付诸行动。
结局
“结局”就是第三幕,这是收尾的阶段。在这里,主角把学到的教训付诸行动,在主线剧情和副线故事都获得了胜利。旧的世界成为过去,新的世界秩序得到建立——这都要感谢主角,正因为他在第二幕里的经历,才有了现在的结果。
结局必须交代所有坏人的下场,顺序要从低到高。喽啰和走狗先死,然后是大反派。为了维护新世界的秩序,“问题”的根源(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东西)都必须彻底铲除。
结局是新社会的诞生,主角仅仅赢得胜利是不够的,他必须改变世界。大结局就是让这件事发生的地方,而且必须要让人在情感上得到满足。
终场画面
电影的终场画面跟开场画面是相反的,用来证明事情的的确确发生了变化。如果没有终场画面,或者不知道该怎么设计终场画面,请回头去检查剧本——肯定是第二幕里少了东西。
板块四小结:
出色的结构(故事节奏的构建方式)是无懈可击的。独特的匠心、耐心的工作以及叙事的魔法,全都集中体现在你的结构上。这是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板块五 完美剧本的强化助手:演示板
演示板是一种让你在开始写剧本之前就能“看到”电影的方法。让你能够轻松地检验各种场景、故事线、想法、对话和故事节奏,从而判断它们的效果好不好。虽然这不是真正的写作阶段,而且在这样严格的检验下你可能要抛弃原本自认为完美的构想,但演示板能让你在动笔之前打通剧本的各个关节。它能够将一部精巧构思的电影可视化,是帮助你打造完美剧本的利器。
准备工作
演示板需要用到的几样东西:笔、卡片和图钉,还有尺寸合适的板子。
在板子上面贴三条胶带,把板子分成四等份。
第一批卡片
卡片主要用来表示场景。每一张就代表一场戏。每张卡片上应该用简洁的陈述句说明这个场景里发生的基本动作。
先写出最令人兴奋的场景,把这些想法都分别写在卡片上,钉在板子上合适的位置。
第二批卡片
主要转折点:中点、第二幕的转幕节点、第三幕的转幕节点。
第二幕的转幕节点:布局铺垫、冒险过程,或者至少是冒险过程的开头。
中点:主角要么被“胜利的假象”冲昏了头,要么被“失败的假象”搞得很崩溃。
第三幕的转幕节点:失去一切,是中点的反面。考虑中点有没有什么可以反转一下拿来当作它的对立面?
不断修整的演示板
过多描述:写在卡片上的内容超出了故事的节拍,超出了具体的场景。
解决:削减合并卡片。
剧情黑洞:某个部分不知道前后该如何衔接。
解决:演示板能清晰展示问题。
空荡荡的第三幕
解决:不断思考各条支线和反复出现的画面、主题等等,其中的问题都解决了吗?
故事线的交集
解决:给每条故事线指定一个颜色,用马克笔清晰描画。
精简数量
解决:
检查每一个节拍,看看其中某些动作和意图是不是可以跟其他的合并到一起。
40张卡片——这就是最终留在你板子上的,大致是每行10张。
情感变化与冲突:
解决:
用+/-或-/+符号代表你一场戏里必须完成的情感变化。淘汰那些太弱的场景。确保每一场戏里都有实际的事件发生。
用符号><表示冲突,必须写明这场戏的冲突双方分别是谁,引起冲突的事件是什么,以及最后是谁赢了。一场戏里只写一个冲突。如果找不到冲突,那就想办法制造冲突。利用冲突吸引观众注意力。
板块五小结:
演示板的作用是帮你做好战前准备,让你能提前检验自己的理论,把一些想法加强,另一些则减弱。
综上,在剧本写作的整个流程中,你。。。
想了一个很棒的创意。
对同一类型的电影你都认真做了功课。
设计了一个完美的主角,让他踏上这段旅途。
运用布莱克·斯奈德节拍表给你的电影搭建好了结构,把所有绝佳的场景都钉到了演示板上。
接下来,请开始写剧本吧。。。
板块六 剧本创作的不变法则
救猫咪
编剧必须让观众从一开始就理解主角的处境。
如果你的主角亦正亦邪,那就把他的对手设计得更坏!
你必须手牵手地带领观众去理解你的主角和你的故事。
你必须花一些时间,用一种能让观众产生认同的方式去描述主角的处境,不管他是谁,他干什么。
泳池里的教皇
用一种鲜活和娱乐的方式来完成传达信息的任务。在交代信息的时候给我们一些东西看,并避免干巴巴交代所带来的不适感。
双重魔幻
观众只能接受一部电影里有一个魔幻元素。
铺垫过长
观众无法忍受过长的“前情”。如果一部电影需要经过非常长的铺垫才能进入正题,那说明整个故事都已经扭曲变形了。铺垫部分所占篇幅绝对不能超过25页。
“黑人兽医”:糖多齁死人
应该只专注在一个好创意上。简单一点更好。一次只用一个概念就行了。一次堆太多的话,你消化不了,效果也不会更好。如果你非要这么干的话,会陷入迷茫。
小心冰川!
“危险”靠近主角的速度:极——其——缓——慢!本来应该极具威胁性的可怕事件就变得没什么威胁感了。危险必须是正在发生的危险,风险必须是发生在我们关心之人身上的风险。而可能会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必须从开头就展现出来,这样我们才能知道即将到来的威胁到底会导致什么后果。
人物弧光
你的电影里每一个角色都必须在故事中有所转变,唯一一个不变的人就是反派,主角和他的朋友都必须有很大变化。本质上就是说:这个故事,这段经历,对所有相关的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具有改变人生的意义——甚至也包括你,影片的观众——它影响到了自身范围内的每一个人。自古以来,一切好故事都表现了其中所有人物的成长和转变。
别让媒体掺和
在用到媒体这个元素时一定要小心。切记不要打破第四面墙,即破坏戏剧舞台与观众之间的那道无形的墙。除非你本身讲的就是媒体,除非你的电影里涉及全球性的问题,并且角色们分布在世界各地,而且他们还必须互相认识。
板块六小结:
在日积月累大量阅片的过程中,你会有很多小发现。你会突然一下想明白为什么要那么做,那场戏真正的用意是什么。你会突然看透编剧这项工作,就像打开了瑞士手表的背壳,看到了所有零件组装的方法。“所以原来它是这样工作的啊!”
板块七 剧本修改的九个方法
主角要主动
主角在故事里是被拖着走的,该出现的时候他就出现一下,但毫无理由。
检查主角是否需要更多的活力:
主角的目标有没有在铺垫部分得到清楚的说明?
决定下一步该干什么的线索是被送到主角手上,还是他自己找到的?
是其他人告诉主角该干什么,还是主角告诉其他人该干什么?
一条经验法则:主角绝不问问题!主角什么都知道,都是周围的人向他寻求答案,而不是反过来。
口述剧情
要解释背景和剧情,但又没有办法自己去说,所以就让角色替你说出来了。
出色的对白能用潜台词传达出比字面上更多的信息,不动声色才更高级。在一部好电影里,信息并不是通过对白来传达的,而是通过气氛和情节的推进。
电影是用画面讲故事的,“要展示,不要说”,在电影里,我们了解角色的主要途径是看他们做了什么,而非说了什么。如果处理得当,观众们会明白的。
通过展示而不是口述,给角色们留出了空间,让他们能够发挥到最佳水平——也就是主动。
坏人要更坏
要把主角和反派设计成相配的一对,他们的能力和力量都应该不相上下,但反派要稍微比主角强那么一点点,增强坏人的力量和不可战胜感。把坏人写得更坏一些能自动把主角的形象衬托得更加高大。这是剧本创作的不变法则之一。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反派设计成谁也打不赢的天下无敌,只是看起来好像不可能罢了。
转折,转折,转折
剧情不能只是直直地往前推进,而是要一边推进,一边改变方向和增强力度。剧情仅仅是直直地向前发展是不够的,必须越来越快,越来越复杂,直至故事的高潮。
如果剧本里发生的事情都没什么意思,那就只是在赶路而已。他们到这儿来了,他们到那儿去了,但除了跑来跑去之外没给观众留下任何印象。
情节每往前推进一步,都要释放更多关于角色的信息以及角色行为的含义。一定要展示出情节对角色们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如果你的剧本中点的转折没有让你感觉到情节的激化,就直接朝着结局前进了,那就是有问题。反派对主角一步步紧逼,事情发展的速度也就随之加快,而反派紧紧扼住主角咽喉的那股强大力量,最终会在第三幕的高潮中爆发出能量和情感的冲击。
情感色轮
调动观众的感情都是最重要的。要运用各种情感类型,把观影过程变成一次情感体验。观众去看电影其实不只是为了逃避现实,或者得到一些关于生活的教训,更是为了进入一种做梦的状态,在这个梦里,生活和生活中的情感被再现到了一个安全的环境里。
就跟做一场美梦一样,必须进入电影中,在睡梦里跟着主角跑来跑去,在影片结束时醒过来。虽然筋疲力竭,被抽干了,累坏了,但得到了满足。
一个比较好的方式是先具体选择一种缺失的情感色彩,然后回到剧本里找到特定的场景,把本来的情感基调改成缺失的那种。它们原本的动作、+/-、冲突和结果都保持不变,但是用欲望代替大笑,用嫉妒代替平铺直叙的、直截了当的戏剧冲突,运用多种多样的情感。
“嗨,你好吗?我很好”
人物对话如果写得不好会平淡无聊,纯属浪费故事的空间。平淡对白就是那种谁都能说的话。剧本里很可能充斥着直接取材于生活的对话,这样虽然真实,但是很乏味,说明并没有努力去把角色塑造得尽可能鲜活。因为如果台词平淡,那说这些台词的人应该也很无趣。
角色说话的方式要跟你我说话的方式有所区别。哪怕说的都是最普通的内容,但他们必须有一套自己的说话方式,这样才能让人物显得不普通。一个角色的台词就是揭示人物性格的机会,其作用不仅在于传达他说的内容,还在于能让观众了解这个人。在一个好剧本里,每一个角色说起话来都应该跟其他人不同。
后退一步
这条原则适用于所有的角色,让角色尽可能地后退,这样才能展现各个角色随着故事的发展有怎样的成长和改变。展现过程中的挫折能让最终的成功显得更有价值。把弓弦拉到最弯,射出去的箭才能力量最强、射程最远、效果最好。
跛脚和眼罩
对关键角色的设计缺乏能让观众抓住的重点。每个角色都要有一种独特的说话方式,同时还要有能让观众深深记住的特征。观众需要一个视觉线索,通常是一个连续的视觉记忆点,来更方便地记住角色。
够不够原始?
能否跟观众在基本的层面上建立起联系。剧情是否建立在如生存、饥饿、性、保护所爱之人或对死亡的恐惧这样的原始动力之上?通过把角色的动机设计得更原始,不仅能使所有发生的事件更符合本能的原则,也能让故事更容易被全世界接受。
板块七小结:
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地把剧本当作一个“商业计划”来构思,剧本能不能卖掉,跟这个有很大关系。一个吸引人的一句话故事和一个绝杀的片名能让别人注意到你。一个结构得当的剧本能保证你不出局。而懂得怎样修正你的剧本(以及其他任何放在你面前的剧本)则会开启你的职业生涯。
最后,比起那些想当编剧的人,专业编剧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当有个挑剔的声音说“烂透了!”的时候,会有一个成熟而专业的声音很快插一句:“我知道怎么把它改好!”他们的工作目标:瞄准大众市场,创作让全世界所有人都能看懂的高概念电影。
https://mp.weixin.qq.com/s/CjXRHDSrWEINwxUQD0mGy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