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读到魏晋时期贾充的一首联句成诗,就多看了两眼,发现这个贾充留下千古骂名,还真不冤枉。
后来的南北朝时期宋朝名将沈筱之还留下豪言:“宁为王凌死,不为贾充生”,可见这贾充多么遭人嫌弃了。连他写的这首小诗如有灵性,估计也遗憾出现在他的笔下吧。
《与妻李夫人联句 》
贾充
室中是阿谁?叹息声正悲。
叹息亦何为?但恐大义亏。
大义同胶漆,匪石心不移。
人谁不虑终,日月有合离。
我心子所达,子心我所知。
若能不食言,与君同所宜。
【注释】
①大义:指夫妻情义。②所宜:妥帖,这里指夫妻安稳度日。
【赏析】
这是典型的联句形式对诗。联句据记载始于汉武帝时期,因为是两人或多人每人一句共同完成的诗歌,所以称之为联句。
这是一首诉说离别之情的诗歌,缠缠绵绵又依依不舍,诗人和妻子仿佛都不晓得该如何安顿自己离别前的零乱心情,一人一语地表明各自的心迹。贾充首先领起全诗,道出室内悲叹,想来贾充口中的“室”应该就是二人日常所居住的卧室,其中藏匿了不少夫妻恩爱的欢乐往事。此时,贾充却问这房间内是谁在悲伤地叹息,这自然是指身旁的妻子李氏。
贾充妻子李氏是尚书仆射李丰之女,不但有才情,还贤良淑德,对贾充照顾有加,只是可惜后来因为朝纲变动,李丰被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师所杀,连累家人一同受到牵连,要发配边疆,连早已嫁为他人妇的李氏也不能幸免。眼看分别在即,感情一向融洽的贾充和李氏便免不了悲戚一番。贾充问完,李氏作答,她说叹息只是担心夫妻情分就会到此终结,难怪李氏会这样想,古时的女子本就地位卑微,更何况如今成为了犯妇的李氏,今朝一走,他日恐怕就难得与贾充再见上一面了。
贾充作为丈夫,自然不能在离别之时说出伤人的话,他一番海誓山盟的表白,说自己的心就如同磐石一样坚固无转移,让李氏放心。可李氏也明白月有阴晴圆缺,生离死别的事情古来有之,这是无法强求的。贾充依然对天起誓,他对李氏的爱不会改变,李氏这才稍微放心,黯然离去。
然而就在李氏离去不久后,贾充便再次娶妻。就在贾充的生活日益恢复平淡的时候,李氏却遭逢天下大赦而回归故土,这样的结果令两个人都始料未及,誓言依然,可惜物是人非。贾充的现任妻子郭氏不许李氏入门,而贾充也因为惧怕郭氏而迟迟不肯将李氏接回家门,昔日的承诺而今成了一纸空谈。
贾充这人,用现在的词语定义就是“渣”。但西晋王朝的兴亡,离不开这个弑君欺主的权臣。
贾充人品不咋的,却擅长法理,主持了修订《泰始律》,在法理上首次区分了律、令的概念。在灭吴的战争中,尽管贾充是被动参加,只是名义上的统帅,指挥军事的命令都是司马炎用诏书直接下达给前线将领,但是贾充参战也起了些监督、支持的作用,至少可以使他的亲信参战,比如左卫将军冯紞带领汝南的军队随同王濬攻入建邺。
但另一方面,贾充谄谀陋质,结党营私,陷害忠良。在魏朝,弑君欺主,在晋朝他素“无公方之操,不能正身率下,专以谄媚取”,可以说他“非惟魏朝之悖逆,抑亦晋室之罪人者”。
他本人无德而禄,而且家门不正,以至于祸延子孙甚至一国皆乱。其女儿贾南风嫁给皇帝司马衷。晋武帝在世时,朝上大臣都看出这位太子实在不堪重任,但因为是长子,又是贾充的女婿,最终还是让司马衷继位,司马衷的继位贾充、贾南风出力不少。后来贾南风擅权,导致八王之乱,甚至之后的五胡乱华皆由此始。
史家对贾南风也多有贬抑:贾南风,曹魏豫州刺史贾逵孙女,西晋太宰贾充之女,晋惠帝司马衷皇后。贾南风貌丑而性妒,因惠帝懦弱而一度专权,是西晋时期“八王之乱”的罪魁祸首,后死于赵王司马伦之手。她的名字除了出现在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历史故事中,甚至还以“秽乱宫廷”的角色出现在各种民间故事里。
由此看来,贾充一家人都不是省油的灯啊。
宋朝苏轼也留下评论:昔贾充用事,天下忧恐,而庾纯、任恺,戮力排之。及充出镇秦凉,忠臣义士,莫不相庆,屈指数日,以望维新之化。而冯忱之徒,更相告语曰:‘贾公远放,吾等失势矣。’于是相与献谋而充复留。则晋氏之乱,成于此矣。自古惟小人为难去。何则?去一人而其党莫不破坏。是以为之计谋游说者众也。
可见这贾充就是实实在在一小人,虽有些才干,但悖逆弑君、谄谀陋质、结党营私、食言而肥等等骂名千古流传下来,早已淹没了他那些功绩。据说他死前还很担心自己的谥号不好,可就算谥号好,死后一样盖不住人品的污渍。还真是应了老话: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贾充要是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