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两个“1000亿”今年提前下达,农民能受惠多少
2024-10-19 13:30  浏览:1320  搜索引擎搜索“错改B2B”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错改B2B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近日,中央决定年内提前下达明年10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和1000亿元“两重”(即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的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建设项目清单,支持地方加快开展前期工作、先行开工实施。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重大举措直接关乎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拓宽就业空间、支持养老托育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提升城镇民生保障供给能力

加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新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重点在不断变化。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快速转移作为中国城镇化的核心动力,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务工就业,这形成了大规模的往返于城乡之间的民工潮;二是党的十八大后,农民开始更深入地融入城市生产生活,即向更为市民化的阶段迈进。

目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城镇民生保障的供给短板,最集中表现在教育、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地域中心城市和县城,这些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流入地,由于地方财政能力普遍较弱,因此在普通高中、医院建设改造等方面长期投入不足,群众就医拥挤、入学焦虑等问题普遍存在。我们曾在中部地区一家地级中心医院调研发现,该医院几乎所有科室都分布在一栋高楼之中,医护人员和病患必须依赖电梯上下楼。高峰时期,中间楼层人员很难等到电梯,以至于上下楼一趟需要半小时以上,严重影响了群众就医体验和医院安全生产。后来,该医院依赖国家专项债券投资进行新院区建设,儿科门诊也已搬入新院区,待新院区完全建成后,会很大改善群众的就医拥挤状况。

所以说,中央此次加大超长期特别国债对人口集中流入城市普通高中建设、医院病房改造等项目的支持,通过提升县城城镇化水平和培育现代化都市圈,有效吸纳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并在教育、医疗等方面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生活条件,有利于提升城镇的民生保障能力和城镇承载能力,是推进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的有力抓手,更是中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提前释放资金

拓宽就业空间

教育和医疗部门的建设和扩展运营,不仅能提升民生供给保障能力,本身还是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可谓“一石二鸟”。在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和县城,教育和医疗部门是规模最大的体制内就业部门,每年吸纳了大批高等教育毕业生返乡就业。比如,我们在四川某县调研发现,该县是一个人口总数仅16万人的小县,但全县有各类专任教师1200余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在过去10余年中增长了3倍,总数达到了1500多人,教育医疗部门就业人员接近3000人。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员的进入,既增强了民生部门的人力人才储备,提高了教育医疗服务质量,又扩大了本地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实现了家庭的城镇化和社会向上流动。

此外,中央提前下达相关专项资金,助力发展银发经济,释放养老、家政、托育、物流等领域就业潜力,扩大有效需求创造就业,增强新兴产业就业效应,拓宽生活服务性行业就业空间。为相关项目的扎实论证和前期准备提供支撑,既能提高财政资金支出进度和效率,也能更好更快发挥补助资金的经济性、民生性功能。

老有所养,幼有所教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养老和托育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政府支持养老、托育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满足社会需求,还能促进相关产业的创新和升级。同时,通过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提高基本生育和儿童医疗公共服务水平,有助于减轻家庭生育、养育的负担,提高生育意愿。此外,提高学生资助补助标准,扩大政策覆盖面,有助于保障教育公平,促进社会整体的人力资源开发。

综上所述,中央此次决策将对农民利益产生积极影响,不仅能够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还能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链的提升,架起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机衔接,也为农民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焦长权)

来 源:央视三农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发布人:ce62****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 秋雨
  • 2024-10-19浏览:1149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