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宋词:婉约豪放竞风流丨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
2023-02-11 08:22  浏览:7604  搜索引擎搜索“错改B2B”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错改B2B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宋词与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

词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宋词是中国词史上的巅峰,宋代有词人近1500家、词作20000余首。宋代词坛涌现出“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柳永、“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苏轼、“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等读者耳熟能详的名家。他们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无论是缠绵悱恻的闺怨爱情、肝肠寸断的离思别绪,还是慷慨激昂的壮志豪情、清新亮丽的山水小景,都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倾心不已。

宋词的艺术世界,绚丽多姿,有无数精彩亮丽的风景。宋词,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

词体的参差变化

唐诗的诗体,主要追求统一对称之美。占唐诗总量七成多的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每句都是七言或者五言,每首都是八句或者四句。唐诗内在的平仄要求是统一的,其平仄规范可以概括为: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一联之内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唐诗的用韵也是统一的:韵位在偶句,隔句押韵;韵字须平声,只能押平声韵;韵部不能变,须一韵到底。璀璨绚烂的唐诗之美在统一规范中绽放,唐代诗人可谓将自由创造和统一规范融合到了极致。


▲《宋词风采》(中国画)吴宪生吴冠华

宋词的词体,则追求错综变化之美。词以长短句为主,宋词有800多个词调,1000多种体式。每个词调的句子长短不一,最短的只有一个字,如蔡伸《苍梧谣·天》中:“天,休使圆蟾照客眠。”最长的句子有九个字,如苏轼《虞美人》中:“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此外,除了常用的五、六、七字句外,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也不少见。

词调的句数不同。一首格律诗要么四句,要么八句,都是固定的;词却不一样,有的词调一首四句,有的五句、六句、七句、八句,长的有十几句、二十几句,最长的词调《莺啼序》多达46句。

词的平仄、用韵更灵活多变,不像律诗那样规整。词的押韵富于变化,每个词调的韵位、韵字、韵部各不相同。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几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要换韵;有的平仄韵互押。比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整首词句句押韵,而且是平仄韵交错互押。“声”“行”“生”“迎”“晴”是平韵,“醒”“冷”是仄韵,中间又穿插“马”“怕”和“处”“去”另外两个韵部的仄韵。从这首词来看,整齐而有变化的韵字、韵部,七言句中穿插三个二字句,句式有长短,旋律有顿挫,节奏有起伏。词体长短句式和平仄用韵交融错杂,体现出与唐诗完全不同的错综变化之美,读来韵味悠长。

词情的绵邈幽深

诗词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唐诗宋词中表达的感情十分丰富。大体来说,唐诗追求高情远致,宋词则追求深情挚爱。唐诗往往慷慨豪迈,直抒胸臆,举首高歌,让人增壮怀浩气;宋词则多情感细腻丰富,低回要眇,一唱三叹,听之使人兴发感动。

宋词里对爱情的歌唱和礼赞感人至深。有高雅圣洁之爱:“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也有普通女子与爱人长相厮守的愿望:“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柳永《定风波》);有长相思:“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玉楼春》),也有生死难忘:“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有爱的兴奋和欢乐:“行笑行行连抱得,相挨。一向娇痴不下怀。”(欧阳修《南乡子》),也有爱的烦恼:“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有长久分离后对团圆的期盼:“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朱敦儒《临江仙》),也有突然重逢时的惊喜:“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晏几道《鹧鸪天》)……各种深情挚爱,洋溢在词的字里行间。

宋词表达夫妻情、兄弟情、姊妹情、母子情、父女情等也一样感人。夫妻别离后相互挂念又心心相印,李清照表现得生动明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黄庭坚写远行途中思念兄弟的《谒金门》:“山又水,行尽吴头楚尾。兄弟灯前家万里,相看如梦寐。”让人动容。陆游写怀念家乡兄弟的《渔家傲》:“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下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让人泪目。出嫁后的苏氏,想回娘家与姊妹们团聚:“姊妹嬉游时节近,今朝应怨来迟。凭谁说与到家期。”(《临江仙》),让人心生感慨。战乱中刘氏被擒后怀念亲人:“父母公姑,弟兄姊妹,流落不知东与西。心中事,把家书写下,分付伊谁。”(《沁园春》),读来让人揪心。独自飘零在外的游子思念亲人:“应怅望、家人父子,重见无由。”(苏泂《雨中花》),让人心酸。而白发母子在家庆生:“年年今日,白头母子家庆。”(刘克庄《念奴娇》),又使人倍感温馨。宋词表达了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处境的人们的情感状态,展现了宋朝不同的生活面向,充满了烟火气、人情味。

宋词既爱人之美、情之美,又爱山水之美,钟情自然。李清照动情地歌唱:“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怨王孙》)。宋人爱山的雄奇:“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辛弃疾《沁园春》);爱水的壮阔:“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柳永《望海潮》);也爱水的宁静:“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欧阳修《采桑子》)。乡村美景让他们流连忘返:“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苏轼《浣溪沙》);荷塘景致赏心悦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野外景色动人:“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鹧鸪天》);庭院景物也同样迷人:“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张先《木兰花》)。

宋代词人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也有捕捉美的能力,表现美的才情。当下的人们喜欢用镜头拍摄所遇趣事、所见美景,而宋代词人用妙笔记录的生活百态、描绘的自然美景,也往往具有镜头感和画面感。宋代词人创造的经典作品,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千百年之后,我们还能亲切感受到词人的情绪律动、心态变化,他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依然打动我们、感染我们。

词风的丰富多样

唐诗追求崇高的格调,宋词追求典雅的韵致;唐诗重阳刚之美,宋词尚阴柔之美;唐诗与宋词,如双峰并峙,刚柔相济、阴阳互补。当然,这是就唐诗宋词的主导风格而言。宋词的艺术风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多元共生,各派有各派的追求,各人有各人的特征。特别是那些著名的大词人,更是融多种风格于一炉,他们的词作呈现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

北宋前期,词风以婉约柔情为主。这是因为词是配乐歌唱的,而宋代歌手以女性为主;又因为演唱主要是为了娱乐休闲,所以词的内容和情调要适应娱乐性的演唱氛围,政治性和社会性的话题显然不大适合。久而久之,宋词就形成了与唐诗完全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南宋王炎在《双溪诗馀自序》中就说:“长短句命名曰曲,取其曲尽人情,惟婉转妩媚为善。”意思是,长短句体的词最初称为曲,就是因为它曲尽人情,所以,只有婉转妩媚的词才受人喜爱。因此,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情景之语,就成为经典名句和抒情模式。

北宋中后期,苏轼登上词的舞台后,追求艺术创新,突破了词的风格范式,把写儿女柔情的词变成同样可以写豪情壮志的词,把低沉柔软之调变成高昂激扬之歌,于是豪放派异军突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类的大场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唱响了宋词的半边天。南宋辛弃疾继起,他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英雄歌唱,更是把豪放派推向顶峰。

不过,苏轼虽然开创了豪放派,他的词却不是一味的豪放刚健,而是也有柔情软调,比如“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等爱情词、咏物词,就丝毫不逊色于传统婉约词作。站在豪放派艺术顶峰的辛弃疾,艺术风格更加多元,亦刚亦柔,亦庄亦谐。

而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李清照,固然有“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清新精巧,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愁苦,也有“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浪漫追求。正因为词人不自我封闭在一种艺术范式之内,不断地创新创造,才成就了宋词的辉煌。

宋词的文化精神

宋词与唐诗,是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审美形态完全不同的两座艺术高峰,但内在的文化精神却高度一致。

▲2023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元宵晚会上,一首《声声慢》取材自宋代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融合苏州评弹、京剧、英语等多种元素,带给观众惊喜。

首先,无论是宋词参差变化的词体,还是唐诗整齐对称的诗体,都体现出中华民族崇尚和谐的文化精神。

诗词文化的和谐,是指和而不同,统一中有变化,多样中求统一。具体来说,唐诗外形方正,句式整齐,平仄用韵统一,但外方内圆。统一整齐的句式中,每联的句型句法却灵活多变,不能雷同;每句偶数字的平仄必须遵守统一规范,而单数字的平仄则可以灵活自由,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用韵虽然讲究韵位、韵字和韵部的统一,但同一韵部内的韵字却大有选择的空间,所以各首诗的押韵还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唐代律诗充分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规范与自由的统一、对称与变化的统一,体现出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

宋词形体参差变化,但和谐优美,同样体现出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词的句式长短不一、参差不齐,但词多分上下两阕,两阕句子大多相同。分而观之,上下阕的句式都长短不一;合而观之,两阕又具有对称感。词中每句字声的平仄不像律诗那样有统一的规范,而是依据原来曲调的旋律来确定,曲调抑扬变化,字声平仄也随之起伏变化,体现出流动的和谐之美。上下两阕平仄基本相同,重复的旋律体现出对称与统一。词的用韵方式跟平仄一样,每个词调既错综变化,又有严格要求,这就是“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我们平时读宋词,觉得宋词的节奏感比律诗更强烈、更多变,原因就在于宋词长短不齐的句式中,平仄用韵又有规律的顿挫变化。宋代词人在复杂多变的词调中,创造了巧夺天工的和谐之美,将自由创造与原则规范巧妙结合,达到了多样且统一的艺术境界。

其二,宋词深情、多情的底色,体现了中华民族重情有爱的文化品格。如果说,唐诗里的壮志豪情,更多是增强民族性格的情感力度,提升中华民族的正气、志气、骨气,塑造中国人宽阔的心胸、进取的精神、昂扬的气度。那么,宋词里洋溢着的深情至爱,则映现了民族性格的情感温度,让国人更懂得爱、珍惜爱,互爱、深爱、大爱,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一个有情感力度和情感温度的民族,才有生生不息的创造力、亲和力、凝聚力,民族文化的根脉才能够延续。

此外,宋词风格的多样多变,又体现出中华民族追求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文化精神。苏轼力求词的创作“自是一家”,辛弃疾“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的创作理想,李清照追求“第一流”的“惊人句”,都宣示了自觉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正因为宋代词人有着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强大的创造能力,才创造了继唐诗之后、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宋词。

唐宋时期,横跨7世纪至13世纪,当时欧洲正处在黑暗野蛮的中世纪,而中国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文化,唐诗宋词不仅是中国文学史的高峰,也是世界文学史、文化史、文明史的高峰。唐诗和宋词,是中华民族璀璨辉煌的文化名片,足以让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年轻一代有责任把唐诗宋词传承好,使之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绽放新的生命活力。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中国词学研究会会长)

来源:中国民族报

监制/肖静芳统筹/王珍编辑/丛蓉制作/石建杭



发布人:3f77****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