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保障基地,为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长期的资源开采过程中,也形成了一批采煤沉陷区、独立工矿区等困难地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委会同有关部门,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政策渠道,支持有关地区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转型发展内生动力。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现将部分矿区的典型经验做法予以刊发,供全国相关地区学习借鉴。
编者按
贯彻新发展理念 探索新发展路径
全力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
济宁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累计探明煤炭储量150亿吨、占山东省的53.8%,是国家重点规划建设的十四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长期开采累计形成沉陷区67.64万亩,占全省总量的50%以上。近年来,济宁市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为抓手,加快推进转结构、促发展、保民生,累计投入资金44.9亿元,治理采煤沉陷区45.52万亩,努力探索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济宁实践”。
一、强化顶层设计,变“包袱”为机遇
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及后续中办两次回访的重大机遇,将加快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作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大举措。坚持高位推进,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成立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委员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集中研究解决卡点、堵点问题。坚持规划引领,修编《济宁市采煤塌陷地治理规划(2016—2030年)》,进一步优化治理方向、时序和布局,强化沉陷区治理与乡村振兴、产业转型、城乡建设、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的衔接,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国土空间高效利用。坚持项目带动,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政策支持,精心谋划实施一批解决沉陷区群众生产生活突出问题的重点项目,受地质灾害影响的2万余名群众乔迁新居,一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得到完善,为采煤沉陷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微山县傅村街道采煤沉陷区避险搬迁项目
二、加快生态修复,变矿坑为资源
在传统沉陷区治理模式的基础上,针对济宁中心城区采煤沉陷问题,整合城市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环境要素,创新治理新路子。探索地下地上一体化综合治理开发模式。与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合作建设国内首个条带开采区地下地上一体化综合治理开发项目,在采煤沉陷区勘测分析和科学治理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构建“一环八水绕济宁、十二明珠映古城”的城市大生态新格局。启动中心城区周边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治理工程,依托现有水系,构建集生态修复、文化彰显、休闲游憩、现代产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环城生态带,将采煤沉陷区劣势变为生态环境优势,未来将更好地保障南水北调水质安全,为城市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储备水源。
利用采煤沉陷区积水水面建设的邹城太平国家湿地公园
三、优化产业结构,变疮疤为财富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产业导入,打造生态资源“聚宝盆”。发展农业新业态。采取“挖深搞水产养殖,垫浅搞生态种植”的综合治理模式,利用矿井余热构建综合供暖温室系统,发展热带水果、有机鳜鱼、五彩水稻、浅塘莲藕等现代农业项目。打造清洁能源新模式。在采煤沉陷区上建设50万千瓦“光伏领跑基地”,通过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多元化立体发展模式,形成了光伏产业与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年可节约标煤18.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万吨,年发电量约5.5亿度,光伏电站企业每年可实现电价收入4.5亿元,缴纳税收约8000万元,有力助推区域经济发展。重构制造业新优势。利用煤矿闲置资源建设精密制造产业园,以高端装备、精密制造为主线,打造产业链延伸、发展协同、高附加值的区域产业中心,目前已成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目标试点园区,可容纳科技研发、高端制造企业50余家,实现产值52亿元,利税10亿元,带动就业5000余人。
微山采煤沉陷区光伏领跑技术基地100MW光伏发电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