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母亲文化相伴而行十年,我跟自己说,每天都要做比昨天更好的自己。”这是上海市女子监狱服刑人员刘莉(化名)在“母爱进大墙”活动中发出的感触,她和妈妈有一个约定,要一样坚强、一样乐观、一样健康,直到团圆的那一天。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刘莉在狱内积极改造,争取减刑。
母善语,倾听入耳;母教导,深入内心;母诲言,受用一生。日前,在上海市女子监狱的演播大厅里,“感念新生 守正笃行”——第十届母亲文化节的重头戏“母爱进大墙”活动拉开序幕。十余名服刑人员的母亲受邀到监狱,接受女儿们送上的康乃馨,并给彼此一个拥抱。还有已经走出监狱的“女儿”来到活动现场,以不同的身份讲述因爱新生的故事……
彼此守望的十年
每年5月,女子监狱都会开展母亲文化节系列活动,自2014年开始,至今已经十年。女子监狱监狱长介绍,通过文化的浸润、滋养,监狱将坚韧、善良、包容、关爱、尊重等母亲的优秀品质,润物无声地传递给服刑人员,融入了监管改造工作全时空,融入了服刑人员改造全过程。希望通过母爱的教育,能够真正激发服刑人员内生改造动力,承担起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
整场演出从“母爱进大墙”十年回顾视频中拉开帷幕。十年来,先后有100多名母亲、女儿走进过大墙。即使在疫情防控期间,监狱也通过邀请家属录制视频的方式,用影像与服刑人员“云会见”。而在今年的“母爱进大墙”活动现场,她们终于再一次亲密接触。10余名服刑人员的母亲被邀请上台,接受她们朝思暮想的家人送上的康乃馨,那一声声“妈妈”让现场所有人无不动容,她们相拥相泣,终于不用再隔着厚厚的玻璃,互诉衷肠。
服刑人员刘莉也见到了她的母亲。
刘莉的刑期很长,她是十年母亲文化建设的亲历者,也是“母爱进大墙”活动的受益者。2014年第一届母亲文化节活动中,刘莉第一次听到了母亲对她“这几年变得懂事了,对自己的罪行也有了清醒的认识”的评价。2015年,刘莉的母亲参加了“母爱进大墙”活动,服刑以来首次和母亲亲密接触的刘莉,对母亲说出了那句深藏心底的“妈妈,对不起!”
今年,刘莉的母亲再一次来到活动现场。刘莉发现母亲的白发更多了,走路更慢了。
“这些年妈妈生病都瞒着我,直到康复了才告诉我,她跟我说的最多的话就是让我努力,会等我回家。”刘莉说着说着,忍不住流下泪来。
服刑这么多年,刘莉接受着监狱民警的教育引导,不断反思,而母亲的鼓励也给了她极大的信心,“妈妈一直跟我说要保持一个好的心态,在狱内受了这么多年的教育,我感觉自己也更踏实、更笃定了。”刘莉和母亲约定,要一样坚强、一样乐观、一样健康,直到团圆的那一天。
“戏中戏”沉浸式矫治
选用服刑人员真实成功的改造案例进行艺术创作,开展沉浸式矫治是这十年开展母亲文化教育的特色之一。今年活动上演的多幕剧《法与情》讲述了服刑人员邹婷(化名)的改造故事。
《法与情》中的主人公邹婷因组织领导传销罪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入监后她不肯认罪悔罪,认为量刑过重,坚持让家人帮她申诉改判。邹婷所在监区民警通过艺术矫治的方式,排演了一部戏剧给邹婷看。戏剧中的母亲为了帮服刑却不肯认罪的女儿申诉被骗了钱,就算如此,母亲也相信女儿“清白”,不惜卖掉房子继续想办法。然而,最终经查明,女儿的犯罪事实清楚、程序合法、量刑适当,母亲受不了这样的真相,崩溃倒下……
看着剧中的母亲,邹婷若有所思,觉得这一切是那么熟悉。此时,扮演母亲的服刑人员告诉邹婷,这就是发生在邹婷母亲身上的故事,是民警家访看到的真实情况……幡然醒悟的邹婷这才意识到,因为自己的执迷不悔,给家人带来了永久的伤害。民警将母亲写的信交给邹婷,看着信,邹婷潸然泪下,终于说出那句:“我错了!”
剧目的结尾,邹婷因表现良好,获得了参加“母爱进大墙”活动的资格,与母亲见面。在现实中,扮演邹婷的服刑人员林瑾(化名)演到即将与母亲见面的那一幕时愣住了,因为她发现站在舞台上的母亲不是之前合作的服刑人员,而是她自己真正的母亲。
林瑾从来没有想过在正式演出时,自己的母亲会真的出现在舞台上,片刻愣神后,她激动地扑入母亲的怀抱。此刻,林瑾真实体会到了“邹婷”的心情。
这一幕是民警在进行前期艺术创作时就与林瑾妈妈“串通”好的惊喜环节。林瑾曾是一名高级白领,已服刑数年,在新玉兰艺术团参与监狱的艺术矫治项目。这些年,母亲不曾放弃林瑾,一直坚持会见,但拉着彼此的手、触摸彼此的脸是她们多年来的第一次。
林瑾参演过艺术团编排的多个剧目,在一次次的演出中不断体会母爱、感知母爱,反省自己入狱这么多年给母亲带来的伤害。余刑还有一年多的她说,自己现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回家以后能给母亲做一顿饭菜,弥补自己这么多年的缺失。
重获新生的她们
十年间,女子监狱的民警在黑暗的地方播种光明,在失望的地方播种希望,在痛苦的地方给予爱的关怀,通过践行母亲文化,引导服刑人员认罪悔罪、踏实改造、向善向上、破茧成蝶。本次活动中,就有获得“新生”的刑释人员回到女子监狱,以全新的身份讲述她们和女监以及母亲文化的那些故事。
小悦(化名)初入监时,刚满20岁,因交友不慎冲动犯罪,被判入狱十二年。服刑后,小悦无法适应从学生到服刑人员的身份转变,在服刑改造中跌跌撞撞,找不到正确的方向。综合小悦的情况,监狱考虑从艺术矫治的角度对她开展教育改造,于是吸纳她为监狱新玉兰艺术团的一员。然而,小悦没有舞蹈、声乐的基础,参加艺术团后需要从头学起。就这样,小悦在一次次苦练基本功、一次次流汗流泪中修炼心性、反思罪错,在一次次参演母亲文化节剧目的过程中感知母爱,理解母亲。
小悦在分享中说:“母亲文化教育是一次净化心灵的旅途,服刑的十余年时间里,带过我的每一名警官,无论年龄,都教导我、关爱我,让我认识到女性的责任,家庭的责任。”
逐渐适应服刑生活的小悦也在民警的引导下重新有了目标,她在监狱内完成了大学学业,学习了绒绣、衍纸等艺术创作。参加狱内艺术团的经历还让小悦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出狱后,她继续求学,拿到了学历文凭,并结合兴趣爱好学习考取了相关证书。如今的小悦开了家工作室,经济独立的同时生活也过得非常充实。
除了小悦,还有许多服刑人员走出监狱,走向新生。市帮教协会副理事长顾颂珍对此最有发言权,大家都亲切地叫她“太阳妈妈”。
顾颂珍从事帮教工作已有20多年,组织多家企事业单位提供就业岗位,帮助刑释人员解决就业难题,助力她们融入社会。李娟(化名)就是这样一名通过监地联动,回归社会后顺利找到工作,开启新人生的刑释人员。
李娟在入狱前是一个巧舌如簧的“总经理”。曾经以动动嘴皮就可以赚钱为荣的李娟,在监狱学会了烹饪技能,也明白了脚踏实地、吃苦耐劳才是生活的真谛。但是出监前,复杂的家庭背景,无房无工作无亲友接济的焦虑差点击溃了李娟,是监狱民警和社会帮教工作者在关键时刻托了她一把。通过监狱产学业一体化,监狱联系到顾颂珍,介绍了李娟的情况和特长。经过一系列工作后,一家餐饮公司决定录用李娟,与她签订了用工合同。
“我永远不会忘记,在我刑释出监的那一天,‘太阳妈妈’在门口接我,我从来没有想过,你们真的会如此关心一个服刑人员的将来。”李娟有感而发。
重新适应社会生活并不是那么容易,工作后的李娟也曾有迷茫的时候,向顾颂珍寻求帮助成了她的第一选择,每次顾颂珍都会耐心劝解、开导李娟,让她不要着急,慢慢适应从墙内到墙外的改变。渐渐地,李娟的来电少了,顾颂珍知道,她的生活重新回到正轨了。
李娟的故事也是女子监狱开展母亲文化建设十年来,积极与社会联动的缩影。把“大墙内的人改造好,让大墙外的人生活好”是女子监狱民警坚守不变的工作新信念。
1、锚定目标任务 深学细照笃行
2、榜样引领前行|窦杰:宁做一砖一瓦,筑牢域外监狱治理基石
3、走深走实在基层|新收犯监狱:主题教育成为破解新收功能性监狱发展之问的“金钥匙”
复核:赵阿建
初审:汤颖杰
编辑:卫旭佳
来源:上海法治报 徐徐荔
来源:女子监狱
了解更多上海监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