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北京市情研究中心编《北京市情研究文辑》(第四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12月版。京彩台湾即日起分三期连载,文章内容有删节。
摘要
20世纪50-80年代,一批渡海赴台的老北京操笔为文,在报纸杂志等公共平台回忆北平时期的点点滴滴,获得社会热烈响应,掀起一股时间持续久且高潮迭起的“北平怀旧热”。本文大致梳理了这个文化现象的发展脉络,分析其主要特点,并略论其中所反映的老北京形象特征。这个“记忆之场”保留了20世纪20-40年代北京中上层市民社会的风俗画卷,具有重要资料价值。在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大背景下,“北平怀旧热”所反映出老北京独有的各项品质,尤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发扬。
关键词
北京迁台文人;北平怀旧热;集体记忆
北京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上世纪20-40年代形成专属于“文化古城”的独特韵味,其醇厚魅力令曾生活其中的人念念不忘。20世纪40年代末,一批大陆籍的政治、文化精英渡海去台。这些人在大陆度过他们的盛年,深受中华传统文化浸淫,怀有浓厚的中华民族意识和中华文化认同。台湾长期孤悬海外,与大陆在文化、情感和血缘上同出一脉,随着两岸关系时过境迁,人们的怀乡之情与日俱增。20世纪50年代-80年代,这些渡台的老北京操起笔墨,撰写了大量回忆北平生活的文章,在台湾乃至海外华人社会引起热烈反响。这场“北平怀旧热”在文坛与普通读者之间回环激荡,作者、媒体与受众之间展开多维的对话与实践,在当时成为颇具影响力的文化现象。
本文拟从50年代-80年代台湾“北平怀旧热”的发展脉络、主要特点、反映出的老北京形象三方面入手,概说这一文化现象的全貌,并略论其价值意义。2020年4月,北京市发布了《北京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与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是“四个文化”基本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深入认识、持续挖掘北京古都文化和京味文化,如果本文的工作能够提供些许助益,则又是台湾“北平怀旧热”在新时代北京建设的一次回响。
壹
台湾“北平怀旧热”的发展脉络
任何文化现象的出现都有其源流,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已经有文人学者开始撰写有关北平旧事的回忆文章。70-80年代是台湾“北平怀旧热”的全盛时期。在这一阶段,不但怀旧文章精品迭出,报刊、杂志、出版社、广播、电视均参与其中,推动了“北平怀旧热”的传播流布,在台湾社会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大多数研究者的注意力也多集中在这一阶段。细分下来,70年代和80年代的表现又有所不同,因此本文试将这场文化热潮的发展脉络分为三个阶段并逐一述之。
20世纪50-60年代是“北平怀旧热”的发端时期。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在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强化反共宣传,间接催生出“怀乡”叙事。当时渡海去台的知识分子远望家国,对故乡念念不忘,尚怀重归故里的希冀。在这一时期,写作和阅读家乡的回忆成为当时社会的精神寄托。旧派学者、著名剧学家齐如山在30年代就开始有意识地整理老北京民间文化,抗日战争期间他困居北平,完成了多部记述北平生活的著作。迁居台湾后,社会上弥漫着思乡之情,齐如山的朋友喜听北平旧事,于是他开始写作这方面的文字。在1948-1962年间,齐如山写就《中国馔馐谭》《北平》《北平怀旧》《齐如山随笔》等著作,前清掌故占了其中一小部分,大部分内容是谈论北平的饮食、建筑、商业、工艺、文化、节令等,颇受时人欢迎。50-60年代北平怀旧的集大成者是陈鸿年,他在公务闲暇之余撰写关于京剧的文章,以及描述北平生活的文字,内容丰富,极具地方风味。
如果说50、60年代人们对北平的书写还仅是初现端倪,主要表现为个别对北平风土怀有浓厚兴趣的文人的自我抒发,社会影响力有限;那么70年代的“北平怀旧热”则蔚为一时之风潮。70年代台湾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中美关系缓和,台湾的外部环境越发孤立。岛上民众一方面需要适应现代化的冲击,另一方面“反共复国”美梦破碎,在心理上产生“失根”的绝望感。30、40年代的北平风情恰好成为疗愈社会焦虑的一种都市想象。在这样的心态下,以唐鲁孙、夏元瑜等人为代表的北平书写引发了众多追随者纷纷追随效仿,形成一个围绕老北京礼仪人情、美食烹饪、岁时节令、消闲娱乐展开的记忆之场。1972年唐鲁孙在《联合报》副刊发表《吃在北平》一文,是开启70年代“北平怀旧热”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此文对民国时期北平的饮食文化如数家珍,甫经发表便在海内外传诵,引起老北京莼鲈之思。唐鲁孙以“吃”为怀旧主题,兼及历史掌故,直到他谢世,共出版十二部回忆家乡的文集。1975年,夏元瑜在《中国时报》“人间版”上开设“古往今来”专栏,不但产生大量回忆北平风土人情的文章,也培育出一批北平风华的写作者,北平怀旧渐成风气。
80年代,蒋经国执政期间社会氛围逐渐松动,他发起五项政治改革,解除报禁和党禁。当年渡台的军政人士此时已经年华老去,时日无多,乡愁郁结于心,回乡的愿望尤其强烈,蒋经国晚年顺应民意,作出开放部分人士赴大陆探亲的举措,怀乡与探亲成为80年代台湾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在这一阶段,报刊杂志有意组织抒发思乡感情的稿件,职业作家如林海音、刘枋、梁实秋、喜乐小民夫妇等又掀起一股北平怀旧的潮流。梁实秋本人以小品文著称,他早年也写过一些描述北平生活的文章,但集中回忆北平的衣食住行还是在迁播台湾以后。女作家刘枋也喜欢从饮食切入,带动起回忆北平的各项感官。虽然以写作小说鸣世,她自己却颇为偏爱这些回忆北平生活的小文。林海音更是直陈,开放大陆探亲这一热门话题牵动了她的情感,于是她将以前写就的京味儿作品找出来,又补写了一些记忆深刻的北平往事,合为《我的京味儿回忆录》一书。以上作者都是文坛宿耆,文字可谓穷形尽相、让人如临其境。但真正做到以画配文,在视觉上还原北平风俗的必须提到喜乐、小民夫妇。1982年小民和喜乐在“中央日报”副刊上发表了以早年北平生活中的情趣为题材的系列图文,每篇文章均由小民执笔,喜乐配图。这种新颖的形式直观再现了迁台老北京记忆中的童年情景,极大满足了人们对故乡的眷念之情,大受海内外华人欢迎。
女作家林海音
作者 王宇琛
博士,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北京市情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京台文化交流、北京历史文化研究。
来源 | 《北京市情研究文辑》(第四辑)
作者 | 王宇琛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