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干(170~217)字伟长,北海郡剧县(今山东省寿光市)人。 “建安七子”之一。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诗人、 哲学家。
徐干自幼勤 奋好学,15岁前就已能“诵文数十万言”。由于他“发愤忘食,下帷专思,以夜继日”,在20岁前便能“五经悉载于口,博览传记,言则成章,操翰成文”。
徐干年少时,正值汉灵帝末年,宦官专权,朝政腐败,而徐干却专志于学,当时的州郡牧慕徐干才名“礼命蹊躇,连武欲致之”。他“轻官忽禄,不耽世荣”。曹操曾任他为司空军谋祭酒参军、五官将文学,徐干以病辞官,“潜身穷巷,顾志保真”,虽“并日而食”,过着极为贫寒清苦的生活,却从不悲愁。曹操又任命其为上艾长,徐干仍称疾不就。后见曹操平定北方,中国统一有望,即应召为司空军谋祭酒缘属,转五官将文学,过了五六年,又以疾辞归。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瘟疫流行,徐干亦染疾而卒。 时年四十七岁。
据说有一次,徐干梦见自己化身为风马牛,蹄子跑遍了天下,醒来后,他觉得这个梦境甚是有趣,便写了一篇题为《风马牛不相及》,用来表达自己的感悟。文章中说,风,马,牛三者之间互不相干。风可以吹动树木,马可以奔跑行走,牛可以耕作牵引,但三者并无关系,因此它们是完全独立的存在,互不干扰。这一新颖的观念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响。
徐干以“清玄体道“而闻名于世,擅长辞赋,能诗,政论,“其五言诗,妙绝当时”。他的作品清新自然,文笔流畅,深受人们喜爱。代表作《中论》《答刘桢》《玄猿赋》《漏卮赋》《橘赋》《圆扇赋》等,曾被曹丕评为“虽张衡、蔡邕不过也”。徐干的存世之作不足10篇,只有散文集《中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及其文章风貌,当时的人们评价他写《中论》是“欲损世之有余,益俗之不足”,“上求圣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者”。当时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中论》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文化学者影响深远。此外,他对天文学的研究成果被收录在著作《四时月令》中,被誉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瑰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