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很想在家里锻炼,很久以前就买了健身垫,买了哑铃,一开始热情高涨地练了几天,后来……”
“我一直很想多读书,为自己充电,然而,一直到现在,下班回家后的生活基本和书无关……”
你可能和我一样想养成好习惯,过上更好的生活,但不时会想:为什么有的人能这么优秀,养成这些好习惯,靠自律获得自由?为什么我们自己就不够自律,养不成这些好习惯?
如果你正被这些问题困扰,不妨想一想问题的根源:我们总是把好习惯和自律联系在一起,那么该怎么理解自律呢?
自律不等于否定欲望
你可能会说,自律就是在面对美食诱惑的时候仍坚持只吃健康食品,是在想躺平的时候督促自己起来锻炼……简而言之,自律似乎就是抵抗诱惑,是用理智压抑情感,是为了长期回报而放弃眼前的享乐,是不断否定自己的欲望。
不幸的是,这种“自律”恰恰和真正养成好习惯背道而驰。这种认知,或许才是你与自律之间真正的障碍。
好习惯是真正的自律
我们不妨设想张三和李四两个人,他们都计划在晚饭后锻炼一小时。张三的习惯是吃完晚饭就躺下玩手机,到了时间,他必须克服欲望让自己开始锻炼。而李四的习惯是吃完饭就换上运动服,在瑜伽垫上看会书,看完一章后,根本不用挣扎就直接开始锻炼了。
我们总把自己想象成张三,觉得能成功抵制欲望起来锻炼就是自律的体现。殊不知,像李四那样不用抵制欲望,才是真正的自律。
在2012年德国的一项心理学研究中,参与者填写了一份评估自控力的量表,然后收到一台随身携带的设备。设备每天会响7次,每次响时,参与者要记录自己在过去30分钟内是否有过欲望,这个欲望与当时正在做的事是否冲突,以及他们是否克制了这些欲望。
研究者设想,那些在自控力量表中得高分的参与者,应该能更成功地克制欲望。然而事实是,自控力得分高的人却表现出很少有欲望——他们很少报告自己产生了与目标冲突的欲望。反而是那些自控力较低的人报告了很多欲望。与欲望反复拉锯的,是那些自控力处于中下水平的人。
真正自控力强的人,并非不断否定自己的欲望。他们能很好地经营自己的生活,是因为他们拥有真正的好习惯。
“做什么”VS“怎么做”
我们常常认为习惯只是“做什么”,例如每天锻炼、读书就是好习惯。事实上,习惯真正的内涵是“怎么做”,并不是每天在心里反复斗争之后选择不偷懒、去锻炼,而是不用思考,下意识地到了时间点就去锻炼、读书。
就像在洗澡的时候,我们不需要不断提醒自己洗头、抹沐浴露、冲洗、擦干,而是会自动做出这一连串行为,也几乎从不会想到“还有其他事情没做吗”之类的问题。
养成习惯,意味着我们无须每天为了目标,而有意识地做一次艰难的决定。做这种决定对我们来说太累了,如果我们想每天重复做一些事情,那么越自然、越少思考和挣扎,实现起来就会越轻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让优秀成为常规”。
环境、重复与奖励
那么,该如何养成习惯呢?简言之:习惯=环境+重复+奖励。
1
环境
有一个概念叫“摩擦力”,也就是让一个行为不能顺畅发生的因素。例如,如果我的目标是锻炼,那么健身垫收在箱底很难找出来就是“摩擦力”,把它拿出来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甚至一直铺在地上不卷起来,就是减小了“摩擦力”。
要养成好习惯,就要尽可能减少积极行为的“摩擦力”,比如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可以每天把要看的书放在你花最多时间待的地方,如沙发或床上。还要增大不良行为的“摩擦力”,比如要减肥,就不要在家里囤零食。
就是说,要从细节着手,做好准备,为行为自然发生铺平道路。
2
重复
行为需要重复一定次数才能形成习惯,习惯养成通常需要几周到几个月的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养成习惯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而即使养成了习惯,也有可能倒退。好消息是,倒退后重建习惯比从头开始更容易。所以,即使习惯因为各种原因中断了两天,只要你愿意重回正轨,就没有太大关系。
3
奖励
奖励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初养成一个习惯时总免不了痛苦,一些额外的奖励是必要的。
关于奖励最重要的一点是,奖励应是即时的,需要立竿见影,因为大脑中起激励作用的多巴胺只在几秒内起作用。
诸如“如果连续早睡一周,就奖励自己一顿大餐”或“如果减肥5斤,就给自己买一件喜欢的衣服”这样的奖励是无法奏效的。有效的奖励是,在锻炼时听你最喜欢的音乐,在每次锻炼后照镜子看看身材变化……你一定能想到更多。
真正自律的人并不善于克制欲望,他们只是让优秀成为了习惯。我们都可以借助习惯,轻松实现真正的自律。
来源:大众健康杂志微信公众号
文:香港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 向睿洋
策划:吴卫红
编辑:梁婧 马杨
校对:杨真宇
审核:徐秉楠 王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