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作为塑造未来的重要途径,其核心理念和方法一直是教育者探索的焦点。“教育假设”作为一种理论框架,指导着教育实践的方向和深度。本文旨在通过个人的实践案例,探讨“教育假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对我个人成长的价值。
在教育领域,“教育假设”指的是教师基于一定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学生的行为、学习动机、认知发展等方面做出的一种预设性判断或假设。这些假设不仅影响教师的教学策略选择,也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以我自身的教学实践为例,我今年教二年级的数学,在教到第五单元二到五的乘法口诀时,我发现这一单元的知识比较简单,感觉我不教大部分学生都会,但我又不放心不讲,我还是按照之前的教学设计进行教书,第一课学的是五的乘法口诀。我按照预设的教学设计,先出示课文中的情境图,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说一说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然后完成书中的表格的填写。完成表格填写之后,我和学生一起进行五的乘法口诀的编写,编写完之后我让学生发现规律。5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就是前面两个数是两个乘数,后面的是得数,两个乘数也有一定的规律,那就是小的乘数在前,大的乘数在后。后面的得数呢,如果得大于或等于 10,直接写出得数,如果小于10,那么就要在得数的前面加上一个“得”字。探究完这些之后,我还让学生发现得数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就找出得数的末尾要不是5,要不就是0。然后和学生一起完成练习。整节课比较简单,在一节课的范围内完成了整节课的教学任务。
这节课我觉得上得还好,于是第二课二的乘法口诀,我继续用这样的方法教。在教二的乘法口诀时,因为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再来学习二的乘法口诀就更简单了,但是我依然按照五的乘法口诀的方式一起和学生探究情境,完成表格,编乘法口诀,然后做练习题。在教授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兴趣不强,可能是他们觉得都懂了,而我还是把他们当作什么都不懂的孩子来教,浪费了很多的时间,课堂效果也不佳。
这时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要改变教学策略,对于学生已经懂了的东西,是不是可以不再由我来教,直接由学生来教。让学生当小老师可能会更有激情,于是第三节课上三的乘法口诀时,我变了形式。同样还是出示情境图,让学生来说从情境图中发现了什么。之后让学生上讲台来,1个3写成1×3=3,它的乘法口诀是一三得三,全部由学生说,我帮忙写。在说的过程中,我也会换学生,我发现哪位学生坐得好,我就叫那位学生上来讲。整节课节约了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学生讲完之后,让学生打开书自己写再反馈。
学生已经懂了这些知识,作为老师,我教多了,学生不愿意听,但是如果我不教,还是有一部分的学生是不会的,所以我还得要教,还得让学生愿意听。这就需要我们动脑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于是在教授四的乘法口诀的时候,我运用AI技术,让AI来直接和学生对话。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非常先进的,也非常地吸引他们,当他们一听到AI发出声音,全班同学都热烈鼓掌、欢呼,只可惜我们的网不太好,只进行2分半就结束了,虽然授课失败,但是学生对AI很感兴趣。作为老师,我抓住这个点,运用AI来激励学生,我对学生说这节课哪位同学表现得最好,我就让他和AI对话,这时全班同学安安静静地听课,连平时不听讲的学生,这节课都听得非常认真,整节课上完了,学生也掌握得非常好。
通过这一周课的授课,我一直在反思,课既要有预设,更多的是生成。我们上课不能一成不变的运用同一种方法,要学会在教中有智慧地改变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法,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你只有让学生参与进去了,让学生对老师讲课的内容有兴趣,你的课堂才会高效。
从这个案例也可以看出,“教育假设”不仅是理论上的构想,更是指导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工具。它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它也启示我们,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引导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
总之,“教育假设”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当继续深化对“教育假设”的理解和应用,不断探索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教育模式,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