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中国地平线上飞起的第一枚导弹丨钱学森
2024-11-05 08:14  浏览:1114  搜索引擎搜索“错改B2B”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错改B2B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1960年11月5日上午9时2分28秒,“1059”导弹腾空而起。7分37秒后,弹头精确命中了550公里外的目标。

在中国的大地上,发射了我们自己生产的第一枚导弹,无数人为此欢欣鼓舞。这枚“1059”仿制导弹后来被命名为“东风一号”,标志着中国人从此迈入了火箭与导弹的时代。

聂荣臻元帅激动地说:“今天在祖国的地平线上成功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首枚导弹,这是我国军队装备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东风一号”起飞

来源丨本文作者王文华提供

1957年9月,钱学森作为科学技术顾问随聂荣臻赴苏联访问,经过谈判,中苏双方签订了著名的《国防新技术协定》。根据协定,苏联方面将为中国提供导弹样品和有关的技术资料。尽管有了苏联的援助,但是聂荣臻和钱学森都清醒地意识到,外援终究是有限的,关键还是要自力更生。于是,他们确定了中国导弹研制的“三步走”方针,先仿制后改进,再自行设计。

1957年12月,一辆专列缓缓从苏联境内驶入了警卫森严的满洲里车站,车上装载的正是当时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非常神秘的导弹。对钱学森来说,这种型号为P2的导弹,并不陌生,它是苏联以纳粹德国在二战时期研制的V2导弹为基础仿制而成的导弹。在钱学森看来,这是苏军已经退役的装备,远远谈不上先进,但毕竟使我们有了教学实物,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在钱学森的领导下,对苏联导弹的研究工作分两条线同时进行。

一条线是将导弹组装完成后,对导弹的维护与使用进行训练;另一条线是进行解剖式研究,也就是钱学森提出的反设计。什么是反设计呢?钱学森指出,我们没有导弹的图纸和资料,但是有了实物就可以反向而行,把导弹弹体发动机,直到每一个螺丝钉、垫圈都拆下来,仔细研究测量分析,自己手绘图纸,从而摸清导弹的结构,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下一步仿制做好准备。


聂荣臻元帅和钱学森院长在酒泉发射现场

来源丨本文作者王文华提供

1958年5月,聂荣臻向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具体部署了导弹仿制工作,要求在1959年10月建国十周年之际,完成对P2导弹的仿制,代号“1059”。然而就在仿制工作进行到关键阶段之时,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方面撕毁协定,废除合作项目,撤走全部的援华专家,同时带走了重要的图纸和资料。越是面对困难和压力,钱学森越是表现出自尊自强的品格,他告诫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科技人员:“中国科技人员是了不起的,我们不仅有聪明智慧,我们还特别能艰苦奋斗。国家有难,我们科技人员寝食难安,我们会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去干,甚至为此损害健康,牺牲生命也在所不辞。具有这种精神的中国不怕困难大,不畏惧暂时的落后,我们一定能够赶上去!”在钱学森的领导下,全院科技人员自力更生,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和挑战,一步一步把心中的蓝图变为现实。

后来钱学森充满感情地回忆说:“我们搞火箭发动机开始是在一个简陋的工棚里干起来的,部件加工需要精密的机床,我们没有怎么办?就调来了一些手艺高超的工人师傅用手工一点点抠出来。”

1960年11月5日,苏联专家撤走第83天,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长剑划破蓝天。从此以后,我们有了自己的导弹,“东风”家族自此而始。

本文作者:

王文华

高级工程师,钱学森研究者,科普作家。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发布人:4393****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