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做情绪稳定的父母: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笔记46
2023-08-12 09:34  浏览:369  搜索引擎搜索“错改B2B”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错改B2B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第31章》笔记4

一、重视规则制定前的基础工作。

无论给孩子制定的这个规则或计划多么“小”,都是一件严肃的事,家长都要从心理上重视它,为了更好地实现它、完成它,就需要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力求做到最好,一个步骤也不能落下。家长重视,孩子才会重视它。

二、制定规则时应避免两极分化的方式。

孩子需要过渡和适应,家长应该给孩子这个过程,并在这个阶段给孩子心理上的支撑和鼓励。家长要清楚“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律能力”和“让孩子处理所有的问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耐心的沟通和引导,实际上是给孩子一个有力的心理支撑,让孩子知道,这个规则不是妈妈独断专行的产物,而是妈妈会考虑到自己的实际困难,顾忌到自己的感受。同时,也给孩子一个提前演练的过程,比如说执行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让孩子自己思考处理方法。

需要家长注意的是,在这个协商的过程中,演练得越具体越好,有了具体的标准,在执行的时候才更清晰,孩子也不至于会因为频繁出现突发状况而打破规则。

三、协商时重视孩子的心理因素。

孩子如果对父母太过依赖,会形成一种和父母“共生”的心理。自己不想做的事情,都希望父母完成,但是遇到不想让父母管的事,就想把父母推开,不许父母干涉自己的自由。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如果要纠正原有的模式,也需要看到孩子的这种“心理无力感”,和改变有可能给他带来的“被遗弃感”。

这种遗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遗弃,而是一种潜意识的感受。

被家长包办替代和控制较多的孩子,一般而言,内心的建设是不够的,他们的心理力量比较薄弱,所以在遇到外界的环境发生变化时,容易产生恐惧。这种恐惧的深层次体验,就是无力感或被遗弃感。

家长需要注意这一点,而不是单纯地站在评判的角度看待孩子的行为。如果家长把注意力放在“孩子居然连这么点小事都不想做”“这个孩子的依赖心太强了”“必须让孩子把习惯转变过来”……这种类似的视角上,就会忽视这个内心力量薄弱的孩子背后的心理诉求。

孩子只有在心理上得到充分的满足,才能在执行规则时更有力量。家长要看到孩子的表达背后的真正想法。

发布人:9f65****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