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持续学习中——青春期1
2024-01-22 01:50  浏览:813  搜索引擎搜索“错改B2B”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错改B2B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丁丽 淮滨县心理咨询师协会 淮滨县向阳花心理团队 原创分享    第1151天+约练第100次+运动第187天+早起第467天  2024.1.21


青春期教育的迫切形势与相关建议青春期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关键期。青春期教育是青少年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意义重大。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青春期教育的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开展全面系统的青春期教育已经刻不容缓。本文从以下几个层面,重点分析当前青春期教育的迫切形势,同时,针对性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一、青春期教育的现状与迫切形势(一)生理教育的层面1.青少年体质现状仍不容乐观健康的机体是青少年走向未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基本生理基础,没有强健的体魄,撑不起民族的未来。据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呈现“逐步提升”的趋势,其中,优良率由2016年的26.5%上升至2021年的33%,上升了6.5个百分点,各学段学生超重和肥胖比例、视力不良率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然而,这一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相去甚远,我国青少年平均运动时间、身体素质水平仍处于严重的落后状态。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正处于体育锻炼、体质提升、打下身体好底子的关键期,“国旗下的晕倒”“青少年以宅为荣”“学校对学生实行‘圈养教育’”等问题急需引起重视,全面开展“青少年体质提升工程”尤为迫切和重要。2.青少年健康发育环境急需治理“5岁女童乳房发育”“青春期综合症患病率升高”“青少年因体象障碍而加入整容大军”“男孩缺少肌肉阳刚气”“用于整容的肉毒素在14—28岁年龄人群中用药率居然排名第五”“‘小鲜肉’不良风气”等等问题频频见诸报端媒体,大量工业塑化剂、高热高糖食品、各类添加剂、不良媒体刺激引诱、不良家庭养育等“环境荷尔蒙”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和生理健康,生理早熟、“三高”低龄化、怪病奇病等问题较为突出,全面治理青少年成长的物理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教育环境,已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二)性教育的层面1.青少年性安全与健康现状堪忧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提起公诉60553人,同比上升5.69%,其中对性侵犯罪提起公诉27851人。相关报道显示,平均每天都有1.5个孩子被性侵,最小的受害者年龄仅为2岁,男童被性侵比例大幅增长。新型网络性侵、隐型性侵、非肢体接触类性侵也不容忽视。同时,青少年已成为人工流产的主要人群之一,日趋严重的青少年生殖健康问题已经对国家人口安全构成威胁。相关数据显示,未婚青少年每年人工流产近400万人,占人工流产总数的40%,其中19%有多次流产经历。已退休多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一筠曾在调研中发现,在“青少年怀孕堕胎大军”中,年龄最小的竟然才9岁,而一名13岁的男孩宣布为此负责。相关的调查也显示,学生假期当中,医院妇产科人工流产接诊率大幅攀升。而另一方面,我国的不孕率从1997年的3.5%提高至2019年的16.4%,预2023年将增至18.2%,即平均每7到8对夫妻中就有一对遭遇生育困境,且呈年轻化的趋势,而在不孕不育的诸多原因当中,人工流产无疑位列其间。青少年是性病艾滋病的易感人群,近年来,性病艾滋病呈现低龄化趋势。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目前艾滋病感染者约100万人,近年来,青年人群、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病毒感染者及病人报告数呈增多趋势,引起社会关注。另外,2020年报告2977个青年学生的病例,大概性别比32∶1,大部分都是男性,在这些病例报告当中大概有81.6%的感染是同性性传播引起的,青年学生当中的同性性行为传播也需要特别关注。青春期是性教育的关键时期,大力开展性安全性健康的保障和自我性保护的教育无疑是迫在眉睫。2.青少年性教育急需科学引领青少年性观念、性道德体系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性别阉割”、同性恋、中性化、性引诱、性蛊惑、性变态等亚文化甚嚣尘上,毒教材内容令人发指,影视娱乐节目不分级,宣传广告遍处是性暗示,网络游戏中充斥着性引诱,黄色文化依然泛滥,一些青少年学生“处女处男”为耻,非主流媒体成为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主渠道,科学的性教育阵地失守,条件性同性恋、性变态、性享乐、性越轨、性多元等在青少年群体中暗流涌动……种种怪相乱象层出不穷,处于性发育、性懵懂、性意识观念塑造关键期的青少年,其成长环境充满了污染,性观念性道德乃至性行为出现了严重偏差。同时,学校家庭社会的性教育缺位,性教育内容“七个腔八个调”,缺乏主流声音、权威声音、官方声音,或是羞羞答答避而不谈,或是公开宣布“性教育要大声说出来”,更有甚者,性教育成为资本的工具,成为毁掉下一代的武器。(三)恋爱婚姻情感教育的层面我国离婚率居高不下。《中国婚姻家庭报告2023版》指出,我国结婚登记人数已连续九年下降。2022年结婚率下降到4.8‰;离婚率从2000年的0.96‰上升到2020年的3.1‰,2021年开始实施离婚冷静期,离婚率下降到2.0‰。2013年,我国结婚登记对数为1347万对,2022年结婚登记对数下降到683万对。1990年我国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3.59岁,女性为22.15岁;200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上升到25.11岁,女性上升到23.28岁;到2020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上升到29.38岁,女性上升到27.95岁。相关数据显示,仅2022年前三季度,全国登记结婚544.5万对,离婚164.3万对,离结比率为43.53%。最高人民法院曾发布数据称,女性主动提出离婚的情况占到全国审结的离婚纠纷案件总数的约74%,成为离婚原告主力军,出轨、债务、父母干预、子女教育等是离婚案中最主要诱因。我国老龄化趋势更加明显。2020年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2.6亿人,其中60岁到69岁的低龄老人占老年人口55.83%。十三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增加1300多万人,但是在十四五期间,根据专家预测,我国的老年人将增加5700多万,总数将超过3亿。我国人口出生率连年降低。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死亡率为737‰;自然增长率为-0.60‰。晚婚不婚问题较为严峻。数据显示,各省市的平均初婚年龄基本上都在30岁上下。而在2010年,我国各省市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4.89岁。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单身人口总数约为3亿人,正处于第四次“单身潮”期间。自2014年至2019年,我国结婚人数及结婚率不断走低。两性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风险,我国离婚率居高不下,婚姻家庭矛盾冲突空前,婚外情、试婚试嫁、高价彩礼、铺张婚礼已是逆流;青年人先性后爱、有性无爱、不婚不育、未婚同居等问题突出,剩男剩女婚恋失能,爱情婚姻功利化、物质化、享乐化思潮泛起;现代人不懂爱情婚姻,不会经营爱情婚姻,缺乏游泳技能却不断换泳池……各种两性关系非主流观念的背后,是婚恋价值观的崩塌,是科学教育的缺失。家安则国安,家兴则国兴。人口是发展的基本要件,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靠的是人。人口结构上出现断层,老龄化严重,新生人口得不到良好的赓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婚姻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婚姻家庭的稳固是实现民族复兴、社会发展的基本要件。设立离婚冷静期、进行婚姻调解只是权宜的抗洪抢险之举,治本之策在于上游的植被保护和修坝通渠,在于青少年时期的教育,新型婚育文化教育、婚恋家庭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广大青少年是未来婚姻家庭的创造者和建设者,青春期是一个人情感之路、婚恋观、家庭观塑造的重要起点,要抓住这一关键期,扣好这一粒“人生的扣子”,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爱情观、家庭观,爱情课、婚姻课不仅要走进大学生,更要走进中小学课堂成为必修课,成为中国中小学生素养的重要内容,要做好广大青少年的“早练”工作,完成走向恋爱婚姻的早期训练和准备,青春期的爱情观、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的教育应当上升到战略高度。(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层面1.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青少年群体在学习、适应环境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陡增,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和心理障碍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21年3月1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这一数据虽在学界存在一定争议,但总体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仍需引起重视。青春期处于学龄期,是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过渡期,自身知识和社会经验不足,更面临着各种社会和心理冲突,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同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公共事件频发,也反映出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2.在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高检出率的同时,更要警惕青青少年“被抑郁”“主动抑郁”“遁入抑郁”,这其中有检测工具的因素、家庭学校环境的因素、青少年自身的因素等等。青春期的一些特点决定了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筛查需要慎重,更要防止心理健康测评结果对青少年的二次心理伤害。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激素、神经系统发育等方面的不平衡,情绪起伏波动乃至陷入消极情绪一般属于正常现象;“为赋新词强说愁”,青少年心理的具有易感性、易受暗示性的特征;青少年由于学业压力、亲子关系等问题也容易“遁入疾病”逃避现实。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发展性的、积极性的取向为主流,而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普遍的疾病取向,甚至有“被心理问题和疾病”的现象,而面向青少年开展的积极取向,如人格优势、潜能激发、亮点培育、幸福人生等方面的发展性、成长性心理健康教育相对薄弱,成为急需补足的短板。(五)生命教育的层面1.青春期是生命教育的关键期,认知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生命、建构生命、滋养生命、提升生命是这一时期的重大课题。近年来,青少年自残自杀事件频发。北医儿童发展中心《中国儿童自杀报告》中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0万名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每分钟就有2个孩子死于自杀,8个自杀未遂。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发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中显示:每5个中学生中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超16%的学生都有轻生念头,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另据报道,我国青少年自杀率已经位居全球第一,自杀已经成为我国青少年排名第二的死因,仅次于意外事故造成的死亡。近期的胡鑫宇事件也再次为生命教育敲响了警钟,自杀不仅需要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应对,更需要从生命教育的哲学高度来解决。2.青春期是展现青春活力的花季生命,是发现生命意义、尊重生命价值、探寻生命真谛、走向激越人生的关键期。然而不容忽视的是,青少年“空心病”“躺平”“摆烂”蔚然成风,校园欺凌、成瘾行为等伤害生命、轻视生命的问题不断引起社会关注。当青春的生命没有张力,当青春的脸庞失去灿烂,当青春的时光失去朝气,当青春的花朵突然凋谢,不仅是个体生命的悲剧,更将是整个民族的悲剧。相关调查发现,我国有46%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33%的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明显的厌恶,真正对学习持积极态度的仅有21%,“厌学”“拒学”在全国中小学学生群体中,成为一种种普遍现象。另据相关报道,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和人生没有意义,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同时,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的数据显示:在初中阶段遭受过言语欺凌的学生比例为52.3%,遭受过社交欺凌的比例为41.8%,遭受过肢体欺凌的比例为21.7%,遭受过网络欺凌的比例为16.8%,有61.2%的学生受到过至少一种形式的校园欺凌,40.1%的学生曾受到过不止一种形式的欺凌,只有38.8%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受到过校园欺凌。从青春期的生命教育视角来看,以普及生命基本意义和生命价值,开展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成长生命等为主要内容的青春期生命教育应当成为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六)法制教育的层面青春期是法制观念塑造的关键期,是培养守法公民、预防犯罪的主阵地。当前,青少年法制教育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学校法制教育形式单一,缺乏专门课程、教材,不具有学科地位,流于形式化等问题仍然突出(接下一篇)






发布人:9d6b****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