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小儿安,常受三分饥与寒。”这句话出自明代医家万全著的《万密斋医学全书》,意思是要想小儿平安健康,就不要让孩子吃得太饱、穿得过暖。这不仅是民间谚语,也是传统医学经过世代检验、行之有效的理论,对于小儿养护、预防疾病具有指导意义。
中医认为,小儿是纯阳之体。“阳”是指生命有活力,发育迅速,身体的新陈代谢速度较快。与成人相比,小儿对营养的需求量大而消化能力弱,常会出现消化不良。同时,小儿又是“稚阴稚阳”之体,发育不完善,有“肺、脾不足”的生理特点,因此在抵御外邪上常显不足。若调护不当,小儿易感外邪,罹患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疾病。
三分“饥”
注重食物“量”和“味”
三分“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量,食量不可过,吃饭七八分饱,过饱则伤脾胃。由于小儿的肠胃空间相对狭小,孩子吃得过饱,会加重脾胃负担,长期这样容易造成积食,出现呃逆、嗳气、吐奶、腹胀、便秘等症状,免疫力也会下降,经常生病。二是味,味不可过,应注意食物“性味”的阴阳均衡,做到不偏食、不嗜食,注意“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的平衡。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儿童的饮食结构也有了显著变化,常以高热量、高蛋白饮食为主。这些“肥甘厚腻”的食物,会让孩子难以消化,导致厌食;积滞日久又形成疳积,会让儿童身体瘦弱、腹部胀满。如果孩子大量吸收能量且超过正常所需,则会形成脂肪,堆积在身体各个部位,甚至出现脂肪肝、肥胖等。
学龄前和学龄儿童需注意饮食定时定量,进餐时不要过快、过多,不要边吃边看电视,不要不吃早餐。少食多餐,在三顿正餐之间可以吃点心、水果。晚餐不要过晚。晚餐一定要和睡觉时间间隔3小时,给肠胃消化食物留出足够的时间。节制零食,不吃油炸、膨化食品,避免巧克力等高热量食品,多吃蔬菜、豆制品等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不可偏食、嗜食。
三分“寒”
顺应四时增减衣物
三分“寒”是指不宜过暖。儿童天性活泼好动,活动量较大,加上生长发育速度快,新陈代谢旺盛,产热要大于成年人。正常情况下,孩子应该比成年人穿得薄。如果孩子穿得过多、过厚,会使自身温度调节机制受阻,不利于免疫系统发育。当孩子穿衣过暖时,皮肤毛孔长期处于开放状态,出汗多时如不能及时擦干,就易感风寒。过厚的衣服还会使胸部活动受限,影响呼吸和胸部正常发育。当外界环境稍有变化时,孩子就会生病,发生呼吸道感染,出现咳嗽、哮喘、发热等症状。
三分“寒”还需顺应四时,根据四季节气的变化来保持自身的阴阳平衡,这样才能避免生病。在冬季,适当的寒冷刺激可提高孩子的抗寒能力。家长要根据气候变化随时给孩子增减衣物,让孩子处于“七分暖、三分寒”的环境中,提高孩子的御寒、抗病能力。
孩子的穿衣法则是“一多一少”。当孩子不会走路时,运动比较少,可以比大人多穿一件衣服。会走路之后,运动量比较大,孩子可以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要判定孩子穿衣是否合适,可用手摸摸孩子的后背,只要温暖无汗就可以。在孩子睡觉时,也要选择厚度适中的被子,不要让孩子的身体受到限制,以随意翻身而不影响睡眠为宜。
“治未病”
未病先防利成长
《黄帝内经》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治未病”与重视“未病先防”的思想理论,现在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做好儿童的保健工作,结合儿童常见病的发病特点进行有效预防。注意日常饮食起居。安全用眼,预防近视。做好口腔保健,严防病从口入。及时进行药物干预。
饮食方面应注重个性化,均衡营养。运动方面可通过游泳、跑步等调节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情志方面,音乐治疗或心理疏导可帮助孩子适应社会环境。结合外治法可预防疾病,如三伏敷贴、三九敷贴等。
来源:学生健康报
文: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儿童健康门诊主任 李南平
策划:余运西
编辑:王建影 范洪岩 刘嵌玥(实习) 吴风港(实习)
校对:马杨
审核:徐秉楠 闫龑